咏物类·语语超隽的宋词艺术技巧|风格|特点|特征

咏物类·语语超隽的宋词艺术技巧|风格|特点|特征

【依据】此词佳处,不在 “一枝斜”句。佳在前后段跳脱处,情景交融,语多隽永耳。前段梅不御 “铅华”,如佳人安于寂寞院落也。人尚不自见,况风雨 “江头”,谁知其清香乎。次阕言不独花开冷淡,即 “结子欲黄”,尚多如尘之雨。盖伊一生,唯供人之有情者见而生愁,今我亦瘦如 “东阳”,花知之乎。语语超隽,自是一篇拔俗文字。(黄苏《蓼园词选》)

【词例】

蓦 山 溪

曹 组

洗妆真态,不假铅华御。竹外一枝斜,想佳人、天寒日暮。黄昏小院,无处着清香,风细细,雪垂垂,何况江头路。

月边疏影,梦到销魂处。结子欲黄时,又须著廉纤细雨。孤芳一世,供断有情愁,消瘦却,东阳也,试问花知否?

【解析】我国古代咏梅诗词数量之多,在咏物篇什中大概是首屈一指的。南朝梁何逊就写下了 《扬州早梅》诗; 唐代大诗人杜甫的 《和裴迪登蜀州东亭送客逢早梅相忆见寄》 被王世贞推为“古今咏梅第一” (《杜少陵集详注》 引);张谓的 《早梅》,李商隐的《忆梅》和 《十一月中旬至扶风界见梅花》,都是咏梅上品; 北宋“梅妻鹤子”的林逋,更以咏梅而闻名; 南宋陆游写了大量的咏梅诗,见于 《剑南诗稿》 的就有140多首,他的《卜算子·咏梅》 词更是脍炙人口; 姜夔的 《疏影》、《暗香》 也为人们所传诵。在咏梅好手辈出、佳作如林的情况下,曹组的 《蓦山溪·梅》 能“超隽”、“拔俗”,是很不容易的。

词一开头就径直把梅花写成芳泽无加、铅华弗御、天生丽质的美女,用拟人手法来形容梅花的朴素、雅洁。接着,作者写道: 这“竹外一枝斜”的梅花,令人想起天寒日暮,独倚修竹的佳人,巧用“想”字,再次把梅花比拟成美女,写出她清高的品格和寂寞的处境。沈际飞曾指出这里暗用苏东坡“竹外一枝斜更好”的诗句(《蓼园词评》 引),其实这里还化用了杜甫“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的诗句。“此词佳处” 当然不只在“一枝斜”句,但连接化用前人成句而恰到好处,浑然无迹,毕竟还是“佳”的。上片的第二层次,由比拟转为直言,用递进语句来点明梅花的孤独、愁苦: 身在院落尚且无人赞赏,何况风中雪里、江头路边,更有谁知其清香! 风雪江头,梅花一枝独放的景象中,显然饱含着作者的感慨和情思。陆游咏梅词“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意境与此相似。

词的下片由上片的“黄昏”写到夜晚。朦胧月色下,梅花也只能形影相吊。更深夜阑之际,梅花渐入梦境,在现实生活中悲情难诉的梅花,想在梦里找到一点慰藉,寄希望于将来,结果“梦到销魂处”:不独今日花开冷落,“结子欲黄”时,还要受 “廉纤细雨”的折磨 (廉纤,细雨貌)。不幸遭遇如此,怎能不黯然销魂! 下片第二层次由梅花写到自己。“孤芳一世”,是对梅花一生的总结,“供断有情愁”,是说与梅花一样孤独愁苦的人才和梅花同病相怜,把梅花引为知己。据 《梁书·沈约传》载,沈约给徐勉的信中说自己“百日数旬,革带常应移孔。”皮带移孔指腰瘦。又沈约曾为南朝宋的东阳太守。词的末尾是说自己消瘦如沈约,忧愁苦恼唯有梅花知之。

沈际飞在 《草堂诗余正集》 中评曹组此词“微思远致,愧粘题装饰者,结句自清俊脱尘。”沈际飞的评语对我们理解曹组这首咏梅词的“超隽”“拔俗”很有帮助。首先,作者赋物言情,借咏梅寄寓了自己的微思远致。词里 “竹外一枝斜”、风雪“江头路”、“月边疏影”是实写,同时多处用拟人手法,写梅花的不御铅华,独倚修竹,梦里销魂,孤芳一世,其既写梅花又写人的构思立意是显而易见的。词的结尾尤为耐人寻味。沈约历仕宋齐二代,又助梁武帝登位,官至尚书令,后为萧衍所忌,忧郁而死。曹组虽早年“六举未第”,但后来赐同进士出身,任睿思殿待制,是宋徽宗赵佶的近幸之臣,咏梅词中自比沈约,其有伴君如虎之忧欤?抑或有欲洁身自好而不可得之苦衷欤?具体所指尚难确定(也不一定要坐实),含义深远、寄意题外则是肯定的。“诗言志”,“诗缘情”。咏物诗词若“粘题”,即粘着物上,就物写物,意义就不大,要托物言志,赋物抒情,才有价值。杜甫的 《和裴迪登蜀州东亭送客逢早梅相忆见寄》,就重在抒写与故人的情谊和自己忧国伤时的愁怀。李商隐的《十一月中旬至扶风界见梅花》,借“亭亭艳”、“裛裛香”而处非其地、生不逢时的梅花,寄寓自己有志难伸、怀才不遇的身世之感,写得不脱不粘,不即不离,物我合一,天衣无缝。曹组并非 “孤芳一世”,与梅花遭遇不尽吻合,结尾写沈约事,也与梅花无关,略嫌离题,但总体上切题而不 “粘题”,仍属上品之作。其次,曹组这首咏梅词情景交融,意味深长,语言却是质朴、平易的,象 “黄昏小院,无处着清香,风细细,雪垂垂,何况江头路”和 “结子欲黄时,又须著廉纤细雨”等,都明白如话,与当时众多附庸风雅、浮辞 “装饰”的咏梅词相比,自然 “超隽”、“拔俗”。“洗妆真态,不假铅华御”,可以说是曹组本词的 “夫子自道”。

王灼 《碧鸡漫志》 说曹组 “每出长短句,脍炙人口”,证之本词,谅非虚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