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皇幸蜀图》原图影印与赏析

明皇幸蜀图

唐· (传) 李昭道作

绢本青绿设色

纵五五.九厘米

横八一厘米

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现存的唐代金碧山水有《明皇幸蜀图》(横幅)和《春山行旅图》(直幅,也藏台北故宫博物院)。两图题材内容和章法布局基本相同,可能出于同一母本,目前批评界也有认为可能是李昭道而非李思训的作品,因为“安史之乱”时,唐玄宗入蜀,时李思训已经去世,而李昭道“可能也直接参加了这一次的西南行,亲眼见到了帝王避乱时声势浩大而又狼狈的队伍。由于阶级和时代的限制,画家表现这一次的帝王出行,回避了政治上的遭遇,而有意识地着重描绘了春天山岭间旅行的诗意。”(见1961年第六期《文物》金维诺《李思训父子》)但从艺术形式、表现技法看,《明皇幸蜀图》远胜《春山行旅图》,值得分析介绍。

明皇幸蜀图

《明皇幸蜀图》传本甚多。宋叶梦得在《避暑录话》中写道:“《明皇幸蜀图》李思训画,藏宗室汝南郡王仲忽家。余尝见摹本,方广不盈二尺,而山川云物、车辇人畜、草木禽鸟,无一不具。峰岭重复,径路隐显,渺然有数百里之势,想见为天下名笔,宣和间,内府求李画甚急,以其名不佳,故不敢进。”《画史清裁》云:“明皇骑三鬃照夜白马,出栈道飞仙岭下,乍见小桥,马惊不进。”以上所记除“禽鸟”外,均与此图吻合,可见宋时已有摹本,而历来鉴赏家认为皆出于唐人手笔。《唐书·舆服志》:“开元初,从驾宫人骑马者皆著胡冠,靓妆霞面,无复障蔽。”图中正是如此,也可为佐证。

图中安排了峻险的山岭,盘曲的石径,危架的栈道,云绕的天际……巧妙地写出这支帝王逃难的庞大队伍,尝味了“蜀道难”的景况。作者匠心独运,将一群负带行李十分劳累的侍从和马匹,位置画面的中心部位,出现了一个生动有趣的“歇晌”场面;而把唐玄宗的“马惊不进”和妃嫔、侍臣等贵人,压缩在画幅的右角。苏轼对此图的艺术手法曾有过一段描写,从马的特征认出骑马的人便是李隆基:“嘉陵山川,帝乘赤骠起三骏,与诸王及嫔御十数骑,出飞仙岭下,初见平陆,马皆若惊,而帝马见小桥,作徘徊不进状。”有趣的是,乾隆皇帝却在图上题了一首和内容毫不相干的诗:“青绿关山迥,崎岖道路长。客人各结束,行李自周详。总为名和利,那辞劳和忙。年陈失姓名,北宋近乎唐。”把皇帝逃难变成了行商的艰苦,这也犹同宋徽宗将另一直幅题作《春山行旅》,为的是不让逃难的“至尊”太丢面子,只好“讳莫如深”了。

全幅构图雄奇,丘壑峭削,人物生动,意趣微妙,山石勾斫、林木轮廓以及水流,笔笔均用中锋,但和《江帆楼阁图》相比较,似乎细劲弗及,也不够生动活泼,这可能是为求工稳,用力平匀所致,而列嶂云绕,赋彩华丽,更富于装饰性。所有这些,相当符合张彦远所说:昭道“变父之势,妙又过之”,朱景玄所说“笔力不及(父)”。同时更意味着,《江帆楼阁》不失为创作或师法李思训,而《明皇幸蜀》乃比较高明的摹本。

近来有人肯定此图出于李昭道之手,其创作动机犹如李白以《蜀道难》劝阻明皇赴蜀,因此可改名《蜀道图》,而且两者的年代相去不远。这种说法,也值得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