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词典故·榆塞
【出典】 《汉书》卷五二《韩安国传》:“及后蒙恬为秦侵胡,辟地千里,以河为竟,累石为城,树榆为塞。”唐·颜师古注引如淳曰:“塞上种榆也。”唐·骆宾王《送郑少府入辽共赋侠客远从戎》诗:“边烽警榆塞,侠客度桑乾。”(见《全唐诗》卷七八)
【释义】 榆林,塞名,因秦代筑长城,蒙恬于此“累石为城,树榆为塞”而得名,故址在今内蒙古准格尔旗。诗文中常用作边塞的通称。
【例句】 ①月落笳鸣沙碛,烽静人耕榆塞,此志恐悠悠。(王千秋《水调歌头·九日》1469)这里用“榆塞”作为南宋北部边关的代称,感叹宋金媾和之后,边境的人们安静地耕作,收复中原的壮志恐怕是十分渺茫了。②弓剑出榆塞,铅椠上蓬山。(刘过《水调歌头》[弓剑出榆塞]2146)这里用“弓剑出榆塞”指从军到边关打仗立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