巷,是城市建筑艺术中一篇飘逸恬静的散文,一幅古雅冲淡的图画。
这种巷,常在江南的小城市中,有如古代的少女,躲在僻静的深闺,轻易不肯抛头露面。你要在这种城市里住久了,和它真正成了莫逆,你才有机会看见她,接触到她优娴贞静的风度。它不是乡村的陋巷,湫隘破败,泥泞坎坷,杂草乱生,两旁还排列着错落的粪缸。它也不是上海的里弄,鳞次栉比的人家,拥挤得喘不过气;小贩憧憧来往,黝黯的小门边,不时走出一些趿着拖鞋的女子,头发乱似临风飞舞的秋蓬,眼睛里网满红丝,脸上残留着不调和的隔夜脂粉,颓然地走到老虎灶上去提水。也不像北地的胡同,满目尘土,风起处刮着弥天的黄沙。
这种小巷,隔绝了市廛的红尘,却又不是乡村风味。它又深又长,一个人耐心静静走去,要老半天才走完。它又这么曲折,你望着前面,好像已经堵塞了,可是走了过去,一转弯,依然是巷陌深深,而且更加幽静。那里常是寂寂的,寂寂的,不论什么时候,你向巷中踅去,都如宁静的黄昏,可以清晰地听到自己的足音。不高不矮的围墙挡在两边,斑斑驳驳的苔痕,墙上挂着一串串苍翠欲滴的藤萝,简直像古朴的屏风。墙里常是人家的竹园,修竹森森,天籁细细;春来时还常有几枝娇艳的桃花杏花,娉娉婷婷,从墙头殷勤地摇曳红袖,向行人招手。走过几家墙门,都是紧紧地关着,不见一个人影,因为那都是人家的后门。偶然躺着一只狗,但是决不会对你狺狺地狂吠。
小巷的动人处就是它无比的悠闲。无论谁,只要你到巷里去踯躅一会,你的心情就会如巷尾不波的古井,那是一种和平的静穆,而不是阴森和肃杀。它闹中取静,别有天地,仍是人间。它可能是一条现代的乌衣巷,家家有自己的一本哀乐帐,一部兴衰史,可是重门叠户,讳莫如深,夕阳影里,野草闲花,燕子低飞,寻觅旧家。只是一片澄明如水的气氛,净化一切,笼罩一切,使人忘忧。
你是否觉得劳生草草,身心两乏?我劝你工余之暇,常到小巷里走走,那是最好的将息,会使你消除疲劳,紧张的心弦得到调整。你如果有时情绪烦躁,心境悒郁,我劝你到小巷里负手行吟一阵,你一定会豁然开朗,怡然自得,物我两忘。你有爱人吗?我建议不要带了她去什么名园胜境,还是利用晨昏时节,到深巷中散散步。在那里,你们俩可以随意谈天,心贴得更近,在街上那种贪婪的睨视,恶意的斜觑,巷里是没有的;偶然呀的一声,墙门口显现出一个人影,又往往是深居简出的姑娘,看见你们,会娇羞地返身回避了。
巷,是人海汹汹中的一道避风塘,给人带来安全感;是城市喧嚣扰攘中的一带洞天幽境,胜似皇家的阁道,便于平常百姓徘徊徜徉。
爱逐臭争利,锱铢必较的,请到长街闹市去;爱轻嘴薄舌,争是论非的,请到茶馆酒楼去;爱锣鼓钲镗,管弦嗷嘈的,请到歌台剧院去;爱宁静淡泊,沉思默想的,深深的小巷在欢迎你!
一九三○年秋
赏析巷,是中国城乡常见的一种建筑文化景观。无论在大都市还是在山村水乡随处可见。然而作者却对江南小城中的巷有着特殊的偏爱。这不仅是因为作者从小生长在南国,对故乡的风物有一种天然的恋情,更重要的是江南小市镇的巷中,那特有的恬静、清幽的气氛和古雅冲淡的意境,寄托着作者厌弃尘嚣、鄙薄功名利禄的淡泊心怀,体现着作者的一种人生追求。
托物言志是本文最突出的特点之一。在作者笔下,江南小城中的巷是那样的清幽恬静:它“又深又长”,风度“优娴贞静”,“躲在僻静的深闺,轻易不肯抛头露面”。它宁静如黄昏,“可以清晰地听到自己的足音”。更令人陶醉的是,它品质“澄明如水”,具有净化一切笼罩一切的魅力,只要你到巷里去踯躅一会,你的心情就会“如巷尾不波的古井”那样变得和平静穆。更有甚者,它可使情绪烦躁心境忧郁的人豁然开朗,怡然自得,物我两忘。这哪里是仅仅在写巷,分明是借巷来写人,写一种人格,写作者执着追求的一种宁静淡泊、善于深思默想而厌弃尘嚣的人格!
作者笔下的巷,又是自己所憧憬的一种人生境界的象征。它既不像“乡村的陋巷,湫隘破败,泥泞坎坷,杂草丛生”,又不像上海的里弄“拥挤得喘不过气”来,也不像“北地的胡同,满目尘土”、黄沙弥天。它是那样的优美、古朴、雅致,令人神往:它到处有斑斑驳驳的苔痕,苍翠欲滴的藤萝,修竹森森;它静中有动,那娉娉婷婷的桃花杏花“摇曳红袖”,好像在“向行人招手”,即使“偶然躺着一只狗”,它也“决不会对你狺狺地狂吠。”尤其值得称道的是,这里没有“贪婪的睨视、恶意的斜觑”,可使朋友、情人间的心贴得更近……读到这里,读者不禁会拍手叫绝:这是一幅何等美妙的理想境界!
写到此处,恐怕有人会误以为进入了仙山琼阁,所以作者特意提醒人们,这巷虽“别有洞天”,“隔绝了市廛的红尘”,但“仍在人间”。作者憧憬的并不是得道成佛的灵境,而只是一个在“喧嚣扰攘”的城市中的“一带洞天幽境”,一个闹中取静的“避风塘”。透过这一理想境界,人们看到了作者面对着一个人欲横流的世界,却鄙薄那“逐臭争利,锱铢必较”的市侩习气,追求宁静淡泊的高尚人格的严谨的人生态度。
借景抒情也是本文显著的特点之一。文章运用了一连串生动贴切的比喻、拟人、对比、映衬的手法,抒发了作者对宁静淡泊的人生态度的赞美钦佩之情和对功名利禄、市廛尘嚣的鄙视态度。这种鲜明而强烈的爱憎感情与景物描写自然和谐地融为一体,使读者不由自主地同作者产生了感情上的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