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杨朴妻诗》原文|赏析

真宗东封还,访天下隐者,得杞人杨朴,能为诗。召对,自言不能。上问临行有人作诗送否?朴言:“无有。惟臣妻一绝云:‘且休落魄贪杯酒,更莫猖狂爱咏诗。今日捉将官里去,这回断送老头皮’”。上大笑。放还山,命其子一官就养。余在湖州,坐作诗追赴诏狱,妻子送余出门,皆哭。无以语之。顾老妻曰:“子独不能如杨处士妻作一诗送我乎?”妻不觉失笑。予乃出。

(《东坡全集》)

注释①杨朴——字契元,郑州人。郑州古属“杞”国之地,故下文称他为“杞人”。

②东封——指东封泰山。封,封禅,帝王祭天地的典礼。③坐作诗——因写诗招罪。④诏狱——直接由皇帝下诏置狱审讯。⑤处士——有德而隐居不仕的人。

赏析此文最显著的特点,是苏轼以自嘲的手法,赋予文章以隽永的谐趣。诗文的谐趣,有雅俗共赏,老小咸宜之妙。

正如朱光潜先生说:“谐是模棱两可的,所以诗在有谐趣时,欢欣与哀怨往往并行不悖。诗人的本领就在能谐,能谐所以能在丑中见美,在失意中见安慰,在哀怨中见出欢欣。谐是人类拿来轻松紧张情境和解脱悲哀与困境的一种清泻剂”。“谐”能不能成为一种“清泻剂”,关键在于处理好“庄”与“谐”的统一,“谐”的两重性决定于与“庄”的统一性。《文心雕龙》谈“谐”时强调:“辞虽倾回,意归义正”。谐之所以成趣,正因为有“义正”深含。无“谐”,无以解脱悲哀与困境;无“义正”,谐也就成了无味的嬉戏与调笑。诗文最不易谐。高能者,诙谐成趣,臻于胜境;粗俗者,近于嬉闹,乃致油腔滑调。

此文可谓“寓庄于谐”,使二者达到完美统一。“义正”深含。其一:“妻子送余出门,皆哭”。以庄重之笔,写出了悲剧情事,悲惨氛围,可见并非一味戏笑。其二:苏轼面对痛哭的妻子,“无以语之”,这四字饱孕了极其沉痛的心情。其三:“无以语之”之后,竟向其妻曰:“子独不能如杨处士妻作一诗送我乎”,“予乃出”。一言一行,表明他对由诽谤而加罪的无惧无悔的严正态度。另一方面,杨朴妻诗“谐”,而苏轼诗“庄”;杨妻诗“显”,而苏轼诗“隐”。显中含隐,谐中寓庄,这就更显示了苏轼对这一公案的义正态度。

总之,坡公饱含沉痛、义正的思想感情,却以自嘲手法,幽默诙谐的语言出之。这样对命运与苦难开玩笑,调侃逗趣,“一笑置之”,是遁逃,然而也是一种超越和征服,成为他在逆境之中生活的精神支柱。坡公以喜剧形貌,写悲剧情事,遂使怨忿之气、不平之慨、旷达的情怀、乐观的精神、沉痛的感情、诙谐的态度,融汇交感、和谐统一。行文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然而嬉笑怨忿、饱孕字里行间,读来大有奇趣,引人感叹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