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棹歌行·魏收》原文|赏析

雪溜添春浦,花水足新流。

桃发武陵岸,柳拂武昌楼。

《棹歌行》是乐府《相和歌辞》名,唐吴兢《乐府古题要解》说此曲表现两方面的内容,一是赞战伐之功,一是言乘舟鼓棹。这首诗属后一类,是诗人于泛舟中流之际,面对欣欣向荣的初春景色,抒唱的一首新春赞歌。

“雪溜添春浦,花水足新流”是诗人泛舟所见。“溜”即水流。春天来了,融化的雪水映照着绚丽的百花从四方汇入河中,新的水流渐渐地添满了两岸。句中的“添”、“足”二字下得逼真贴切,恰到好处,不仅将河水渐升渐满的动态过程传神地表现了出来,又使人感受到诗人面对初春时节自然界一派勃勃生机的欣喜之情。诗人观察景物的细致及炼字功夫的精深,均可由此二字见出。唐太宗李世民《咏雨》诗云:“新流添旧涧,宿雾足朝烟。”显然是对此句的模仿。

“桃发武陵岸,柳拂武昌楼”是诗人于舟中的想象之景。身处明媚的春光之中,诗人不禁联想到,如今武陵溪岸、武昌楼前也当是一片桃花初放、杨柳飘拂的怡人景致吧。武陵,在今湖南常德;武昌,在今湖北武汉,而当时均属于南朝领地,作为北朝人的魏收所以会联想到这两个地方,是因为其中包含了两个典故。前句出自于陶渊明《桃花源记》,说一个以捕鱼为业的武陵人,在一次缘溪行时,“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从此武陵与桃便相联系在一起了。如李白《答杜秀才五松见赠》诗:“从兹一别武陵去,去后桃花春水深。”李群玉《恼从兄》诗:“武陵洞里寻春客,已被桃花迷不归。”后句出自于《晋书》,陶侃镇守武昌,属下夏施盗移官柳,被他认出是武昌西门前柳。从此武昌与柳也相联系在一起了。如孟浩然《溯江至武昌》诗:“行看武昌柳,仿佛映楼台。”李商隐《病中闻河东公乐营置酒口占寄上》诗:“缘忧武昌柳,遂忆洛阳花。”句中的“发”、“拂”二字也用得极妙。“桃发”是一幅桃花含苞初放的景色,若改为“桃开”、“桃满”,则就无法契合当时冰雪消融的初春情景了。“拂”字既富有动态性,又具有人情味,不仅传达出自然春光所洋溢着的一股清新的生命活力,也透露出诗人内心所饱含着的无比欢快的新春喜悦。

从结构看,此诗共四句,每句各写一事,在意义上相对独立,相互之间也毫无因果联系,然而全诗却给人浑然一体的感觉,这就是诗人“事断意贯”手法的巧妙运用。由于诗人将自己面对春天来临的怡悦陶然的情感十分融洽地贯通在所描写的景物之中,使全诗构成了一个统一的意境,因此我们读后不仅没有事事截断之感,反有意若贯珠之妙。此法的运用,一方面可以省略承接折绕的词语,使诗显得非常的自由灵活,另一方面可以增加读者寻味的余地,令人有咀嚼不尽之感,因而常为后世诗人所效法。我们从杜甫的“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绝句二首》之一);“日出篱东水,云生舍北泥。竹高鸣翡翠,沙僻舞鹍鸡”(《绝句六首》之一)等诗中,便可以找到这种艺术手法的承递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