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与君别者,乃至雁门关。黄云蔽千里,游子何时还?送君如昨日,檐前露已团。不惜蕙草晚,所悲道里寒。君在天一涯,妾身长别离。愿一见颜色,不异琼树枝。菟丝及水萍,所寄终不移。
这是《杂体诗》的第一首。《杂体诗》共三十首,逐次模拟汉魏至晋宋以来诸家的五言诗。这是模拟《古诗》中的离别之作。
“远与君别者,乃至雁门关。”“雁门关”在今山西代县。雁代在汉魏时已是北方边境地区了,去雁代,自然是被征发从军。这两句交代分离的原因及丈夫远去的地点。“黄云蔽千里,游子何时还?”“黄云”,混杂尘沙的云,是塞外常见的景象,给人一种悲凉、苍茫之感。这一句已显现出游子(其实就是从军的征人)形单影只、凄恻彷徨之状,后一句的关切之词就脱口而出了。这两句暗用《古诗》“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的语意。上面从分别写起,主人公沉浸在那些情景中,深深思念着征人。下面写到目前:“送君如昨日,檐前露已团。”“露已团”,露已成珠惊起了她的节序之感:啊,时间过得真快,转眼又是秋天了。感到时间的久长,仍是盼望征人早归,与“游子何时还”意相连贯。同时这节序之感又触动了她别一种心思:秋风一吹香花香草就要凋残了,自己的命运也有些相似。《古诗》就写道:“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但是,她又很快从自己身上跳开:“不惜蕙草晚,所悲道里寒。”“蕙草”是自比。不怜惜自己容貌衰老,担忧的是远方征人的寒冷。由·“不惜”见出原本的“惜”,又由“惜”到“不惜”,曲曲传出了主人公心理的波动,以及对丈夫温厚的体贴。
“君在天一涯,妾身长别离。”这里换韵,意思也随着有些变换,贴近自己的情感写去。这两句写彼此相距遥远,不能相见,很是痛苦。这个“长”字是由空间感觉转换成的时间感觉,加重了别离痛苦。这里又化用了《古诗》“各在天一涯”的句子。“愿一见颜色,不异琼树枝。”“琼树枝”,仙树枝,据说可以疗忧,《苏李诗》有:“思得琼树枝,以解长渴饥。”又常用来比喻人的姿质美好,《世说新语》有此用法,后来李白《三山望金陵寄殷淑》诗也有这种用法:“耿耿忆琼树,天涯寄一颜。”这里两意皆有,而且是贯通的,意思是说:只要见到心爱的人,我的忧愁也就没有了。这里的思念与爱恋是融合在一起的。“一见”、“不异”,见出感情的浓度。最后她更进一步表达她的爱恋:“菟丝及水萍,所寄终不移。”“菟丝”下省略了“女萝”,《古诗》有:“与君为新婚,菟丝附女萝。”是比夫妇的相与依存,“水”与“萍”的比喻亦是此意。这是表示对丈夫永远忠贞。这几句从相思的痛苦写到对丈夫忠贞不渝,最终把感情从自愁状态中解脱出来,用以安慰对方,还是表现了对征人的体贴,这样的感情真是温柔敦厚之至了。
钟嵘就曾指出江淹“善于摹拟”(《诗品》)。《杂体》三十首是其代表作,为许多选家所重视,《文选》就全数入载。李善注曰:“江之此制,非直学其体,而亦兼用其文。”“学其体”的“体”是兼指题材、风格,“文”是语言文字,这算是道出了江淹的摹拟技巧。这首诗的题材是《古诗》中常见的游子思妇的相思离别,用的是诉说的口吻,极富抒情性,语言浅显自然,显得家常而亲切,化用了《古诗》的一些语句,熔铸得浑然一体。这是摹拟的上乘之作。虽则是摹拟,但并不雷同,说它像《古诗》则可,说它为某首的仿作则否,它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像本首的抒情这样委婉,主人公的性情写得这样的温厚,在《古诗》中是很难找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