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明开秀,·澜光媚碧堤。
风荡飘莺乱,云行芳树低。
暮春春服美,游驾凌丹梯。
升峤既小鲁,登峦且怅齐。
王孙尚游衍,蕙草正萋萋。
这是作者在荆州奉随王萧子隆之命写的《乐府》十首中的第九首。写登山游览,流连忘归之意。
诗首句点题写“”。·“”,即题中所登之山。·“天明”一词含义双重,既是指这一天的天亮早晨,也指这天天色晴朗。“天明”二字虽不见着力,但却是全文要领。倘无晴朗天气,不但下文全景皆晦,而且更无登山游览可言。
但有山色而无水光,景色虽佳,总感欠缺。故下句紧接着写水。以“澜光”喻水,以“碧”形容水边的堤岸,中间着一“媚”字,把“澜光”、“碧堤”的生机活活画出,让读者仿佛看到一泓清水,波光粼粼,水边长堤含青滴翠,景色十分生动、鲜明而优美。游人乐此将陶然忘归了。这二句写静景,下面二句写动景更奇。
“风荡飘莺乱,云行芳树低。”后句按文意应是“云行低芳树”。“荡”、“低”二字,赋予无生命的“风”“云”以生命和感情。使你觉得,这风很顽皮,他似乎在故意捉弄飞莺,使莺不能自主飞翔,而被风“荡”得“飘”“乱”起来。而天上的行云,也被春树的芬芳所吸引,在低就贴近着春树而飘过。
前四句写景,字少意多,景象广阔。天气晴朗,山色青秀,春水涟漪,长堤献碧,黄莺因风弄羽,芳树招惹行云。春景如画,人在画中。
接着两句“暮春春服美,游驾凌丹梯”,由写景转叙游,“暮春”一语总括前四句写景,并提示下文。阴历三月为暮春,这时,春寒将尽,夏暑未临,山野叶茂草长,万物生机勃勃,正是游人脱去寒衣,换上轻装,登临游赏的大好时节。诗人穿上美丽的衣服,沿着山路向高处攀登,“丹梯”指山路。“升峤”四句由叙游转抒情。诗人“凌丹梯”登上高山,纵目远眺,确是气势辽阔,景象万千。眼底所见,自非山下景物可比,遂因景起兴,发思古之幽情:近千年前的春秋时期,孔子登上东山,眼底的鲁国变得很渺小了,再登上泰山时,觉得整个天下都变得渺小了。在孔子之前,齐国景公游牛山,看到山北面自己的齐国时,流着眼泪说:人生短暂,光阴就这样流逝了。其实,诗人并非只是思古,而是借古抒情:孔子是旷古唯一的贤圣,他登上高山,能把天下国家看得微不足道;·景公是大国的君主,他登上高山也会产生人生短暂之感,玄外之音是:我辈为什么还要竞奔于功名利禄之途,而不珍惜这短暂的人生和大好时光呢?
末二句,化用淮山小山《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语意作结。“王孙”泛指贵族子孙,这里指隐士。“萋萋”,茂盛。《招隐士》极言深山老林环境险恶,招募隐士出山做官。谢脁在此反用其意,是说:·山景风光如此美好,士子正好来此隐居恣意游赏。末两句,不悦于官,羡慕归隐之意已溢于言表。
诗旨主在记游,写景,景色旖旎;记游,如历其境;思古,幽情渺邈;抒志,情趣超然。语言雅致,意境高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