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山三首(其一)释惠标》原文|赏析

灵山蕴丽名,秀出写蓬瀛。

香炉带烟上,紫盖入霞生。

雾卷莲峰出,岩开石镜明。

定知丘壑里,并伫白云情。

这是一首赞美庐山奇景、抒发山水情怀的佳作。开头两句,以“灵山”誉美庐山,写它深蕴着诸多佳丽名胜,复以“秀出”赞美庐山,写它姿奇容秀,群峰耸翠,恰似画出一幅蓬莱瀛洲仙境。通过这两句,从总体上简括而形象地勾勒出一幅灵山秀出的画图,极富于灵动之感、神美之意。然后以四个精美的对句进行分镜头的描绘,从动态的把握中,有选择地展示出香炉峰、紫霄峰、莲花峰、石镜锋的奇景佳趣。

香炉峰素有庐山绝景之誉。东晋高僧慧远《庐山记》曾这样描述其云遮雾绕、迷离朦胧的特点:“孤峰秀起,游气笼其上,则棼氲若烟。”相比之下,“香炉带烟上”一句则显得巧思独运:它不是从烟云缭绕着山峰着眼,而是说高峻的山峰仿佛拔地而起,将其周围飘动如缕、弥漫如帷的云烟一起挟带着升入天空,有一种山势耸起,带烟而上的动态感。这就赋予了作为自然景观的香炉峰以峻耸超拔的风采和神韵。

“紫盖入霞生”一句,着重写似幻似真的视觉感受。因紫霄峰“其巅有巨石”,形如覆盖,故以“紫盖”称之。因此山高耸入云,“与霄汉连接”,故而在云霞中远眺峰顶便有一种入霞而生的感觉。这是写云霞之美,也是写紫盖峰山势之高,又是借云霞写出视觉上的幻象。灵幻变化,神奇缥缈。这两句写香炉峰、紫盖峰都是借助于烟霞描绘山姿山容之美,这种写景手法,与山水画同理,一如北宋山水画家郭熙所说:“山无烟云,如春无花草”,描绘山景须“以烟云为神采”,方能得其峻拔秀媚之姿。接下来,诗人对于莲花峰的描写,也同样是从这一角度落笔的。“雾卷莲峰出”一句中“卷”和“出”两个动词的运用,就使静立的山峰在云雾的聚散变化中依次展现出不同形态的美。当云蒸雾腾之际,莲峰所呈现的只是隐隐绰绰的身影,宛若一位“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娇羞少女;随着红日高照,山岩峰峦之间的云雾被席卷而去,由于云飞雾散的衬托,莲峰也获得了“体迅飞凫,飘忽若神”的动态意境;少顷,风烟俱净,天朗气清,她那秀美的身姿便于一片澄澈之中亭亭玉立,如同一座完美而清晰的雕像,引逗着诗人的赞叹之情。

诗人游兴正浓,远处赏罢莲峰,近处又照“石镜”。所谓石镜,乃指石镜峰东崖之上明净可鉴的平面镜石。先于诗人的谢灵运游庐山时曾写有“攀崖照石镜”(《入彭蠡湖口》)的诗句,后于诗人的李白也抒发过“闲窥石镜清我心”(《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的感叹,可见古人匡庐揽胜,往往要来此照镜窥形,涤尘清心。现在,雾散岩开,镜面明净,当诗人看见四周景物和自己的身影映现其中时,也同样会获得一种纯净怡悦的内心体验。

从香炉的风采神韵,紫盖的神奇缥缈,莲峰的秀美身姿,再到石镜中清晰的人影物象,诗人一路观赏过来,不禁深有感喟:“定知丘壑里,并伫白云情。”在诗人看来,这山中的一峰一石、一丘一壑,无不蕴含着超尘脱俗的高情逸趣,足以使人忘却世情,流连不已。

诗人从赞美庐山的灵异入手,以抒发寄情山水的胸臆作结,委婉含蓄地点出:隐居庐山,无异于身居蓬莱仙境,其中佳趣,决非俗人所能领略。这种构思的精巧,也增添了诗歌悠然而长的韵味,使之更耐吟咏赏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