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武陵王·萧绎》原文|赏析

回首望荆门,惊浪且雷奔。

四鸟嗟长别,三声悲夜猿。

梁末侯景之乱,武帝萧衍、简文帝萧纲先后死难,宗室倾危。时萧衍诸子中,萧绎居长,以湘东王身份镇守荆州;武陵王萧纪为萧衍第八子,镇守巴蜀。先是萧绎发兵靖难,已擒杀侯景,而萧纪却抢先称帝,改年号为“天正”,率军沿长江东下,以讨侯景为名,欲趁萧绎大军在外、内部空虚之机,攻下荆州。真是外患未平,而兄弟阋于墙。萧绎岂肯相让,遂抽调荆州仅有兵力,于川、鄂交界处与萧纪相抗。对峙之初,萧绎兵弱,曾致书萧纪,称“吾年为一日之长,属有平乱之功”,要求萧纪息事,并答允仍让他专制蜀地。萧纪不肯。后萧绎有援军开到,连败萧纪。萧纪于是方知畏惧,遣使请和,要求按前旨还蜀自安。萧绎已不甘罢休,回书拒绝,信中有“上林静拱,闻四鸟之哀鸣”一句,表明兄弟义绝。随后击溃萧纪,并将他杀死于乱军中。然而,由于这一场内乱,不久西魏军来攻时,萧绎孤立无助,被敌国所俘,也算是自食苦果。

此诗中有“四鸟嗟长别”一句,与致萧纪书中“闻四鸟之哀鸣”语同,显然是随书附寄而去,表示兄弟断情、最后诀别的诗。说来,也是一种很特别的作品。

开头两句,以写景喻意。荆门,山名,在今湖北宜都县长江南岸,与对岸虎牙山相峙,扼锁长江,地势险要。江流至此,大浪奔腾,迅急无比。过荆门不远,便是荆州治所江陵(今湖北江陵),那是萧绎的根据地,他不久前已在此即帝位。对萧纪来说,欲取荆州,必过荆门;对萧绎来说,一失荆门,即无险可守。故荆门乃是双方必争之地。而当时的战场,在长江三峡之一的西陵峡附近,位于荆门之西。“回首望荆门,惊浪且雷奔。”写出长江流过荆门时汹涌澎湃的气势。如今萧绎胸有成竹,将在西陵峡全歼萧纪大军,回首东望,荆门安然无虞,心中很是得意。同时,这也是向他的兄弟指出:荆州岂是你可以进攻的地方?天下岂是你可以争夺的?你自蹈死地,岂能怪我!二句表面含而不露,实际却是气势逼人。

后二句连用典故,既表示断绝手足之情,又对此表示伤感。“四鸟”的典故见于《孔子家语》。书中记载,孔子在卫,闻一女子哭声甚哀,便问颜回:可知她为何而哭?。颜回答道:完山有鸟,生四子,羽翼长成,将分飞四海,其母哭而送之,与此相似。孔子派人去问哭者,果然是一位母亲因夫死家贫,卖子送葬,与之长诀而悲。这里以及致萧纪书中用“四鸟”的典故,一是说彼此出于同根,二是说兄弟再无相见之期。实际就是拒绝萧纪的求和,表示根本没有挽回的余地。末句又是就眼前所见为典。当日的战场在三峡,古代民歌说:“巴东三峡巫峡长,猿啼三声泪沾裳。”接上一句而来,这一句是表示:作为骨肉同胞,竟至以干戈相见,自己心中也很是悲哀,只是无可奈何罢了……。

对于诗中流露的感情,应该怎么看呢?一方面,当然可以说这里面包含了残忍和虚伪的东西。尽管在道义上萧纪是理亏的,但他既已求和,萧绎倘若想得远些,未必不能放过一步;再则,自己已经起了杀心,再说什么“三声悲夜猿”,未免是装腔作势。但另一方面,又不能说这里全无真情。事实上萧绎在给萧纪的书信中,已经把自己的意图说得很明白,另外再附上这首诗,主要还是从感情上有所表示。作为亲兄弟,毕竟有往日手足之情。如今为了自己的皇帝宝座,不能不下毒手,却也难免有些伤感吧!说到底,在封建时代,统治集团中为了争夺最高权力,父子相残、兄弟相戕,不绝于史。这并非是个人的品性,而是封建政治的品性。由此而言,这诗也有一点特殊的价值。

单就诗来说,萧绎确实写得不错。短短四句,包含很多内容,表达得十分清楚。后二句用典,尤其准确,言少意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