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上为陈安歌·无名氏》原文|赏析

陇上壮士有陈安,躯干虽小腹中宽,爱养将士同心肝。骢父马铁锻鞍,七尺大刀奋如湍,丈八蛇矛左右盘。十荡十决无当前,百骑俱出如云浮,追者千万骑悠悠。战始三交失蛇矛,十骑俱荡九骑留,弃我骢窜岩幽。天大降雨追者休,为我外援而悬头,西流之水东流河。一去不还奈子何,阿呼呜呼奈子何,呜呼阿呼奈子何。

本诗题目一作《陇上壮士歌》,又题作《陇上歌》,各本字句略有出入。清人杜文澜所辑《古谣谚》,详引《晋书》及《刘曜载记》中有关陈安事迹,作为歌辞对照,参酌诸书文字校勘补正,所载文字较为确当,今即据该书为准。

全诗凡三换韵,按其意分为六个层次,每三句为一层次。

第一个层次主述壮士陈安的仁爱勇武。“陇上壮士有陈安”。起句交代人物籍贯姓名,特别标明他的壮士身分。据《刘曜载记》:“(晋明帝)太宁元年(323),曜亲征陈安,围安于陇城。”陇上泛指这一带地方。古有“关西出将”之谚,这与该区的边疆位置和地理条件不无关系,如飞将军李广即陇西人。点明壮士籍隶陇上,这对他的身分可起到鲜明的渲染作用。

“躯干虽小腹中宽”。用“虽”字反跌,壮士身材不壮,借以对照他的胸怀却壮,真是器度恢宏,宽大为怀,“宰相肚内好撑船”。俗话说:“表壮不如里壮”,于是壮士的“壮”,就在他的志意、品性上分外得到突出。

紧接就对这“腹中宽”作了解说:热爱将士,并且仁慈地抚养他们。用“心肝”二字比喻爱抚,尤觉情深意挚。证之《载记》谓:“(陈)安善于抚接,吉凶夷险,与众同之。”当非过誉。历史上李广、岳飞、戚继光等人都是这样的爱兵统帅;而这也正是将士们乐于为之效命的原因。

第二层写陈安的战马武器。“骢父马铁锻鞍”,,形容马奔跑迅捷。骢是青白色高头大马,古代太守出驭五花骢。父马,《尔雅》:“牡曰骘”。晋郭璞注:“今江东呼䭸马为骘。”《广韵》:“䭸,牡马也。”一本作文马,谓毛色有文采之马,与五花骢相切合,于义较长。不言革制而言“铁锻鞍”,通过马的鞍饰写马的壮健,再通过鞍、马写人的勇武。可以想见这位英雄人物骑在装备精良、毛色绚丽、雄悍矫健的战马上的形象,和他飞鞚扬鞭、驰骋战场情景。

前边对壮士的鞍马用静态描写,是虚写人物。接着“七尺大刀”两句,就转用动态描写壮士武器,并实写人物了。这两句应作互文解,写出壮士“左手奋七尺刀,右手执丈八蛇矛,近交则刀矛俱发,辄害五六(《载记》)”的作战英姿。“七尺”、“丈八”,所用皆是长兵,而壮士却能举重若轻,挥舞如飞。“奋”字写出他的拚搏。“如湍”以水色比刀光,并借水流加以动化,使人感到刀过处,一片寒光闪闪,冷气飕飕。“左右盘”补充了刀、矛动作,真个是左盘头、右盘头、左插花、右插花,上护其身,下护其马,令人目眩魂迷。“刀矛俱发”,简直合关羽张飞两人的形象而为一。

第三层写陈安的被困突围。“十荡十决”写壮士所向披靡,战无不胜。荡、决二字生动地表现了壮士摧锋挫锐的英雄气概,因此敌人“无当前”,谁都不敢同他迎战。

“百骑俱出如云浮,追者千万骑悠悠。”一本无此两句,欠当。因在“十荡十决无当前”的句后,直接续以“战始三交失蛇矛”,就形成对壮士刚肯定便否定的矛盾,似觉有悖情理。据《载记》:陈安自陇城“率骑数百突围而出,乃南走陕中。曜使其将军平先、邱中伯率劲骑追安。”因此双方强弱悬绝。壮士突围时有“百骑俱出”,可见将士皆愿与之同命,他们一起冲锋踹营、杀透重围。“云浮”状其轻驱疾驰如浮云迅掠,比喻生动。“追者千万骑”,敌我众寡悬殊。“悠悠”原义为深远,此处形容追兵队伍绵延不断,望不到头。这两句通过壮士兵少突围,被敌紧追不舍,正充分衬出他的英勇,不应跳过和省去。

第四个层次写陈安的战败脱逃。“战始三交失蛇矛”。据载记:“平先亦壮健绝人,勇捷如飞。与安搏战,三交,夺其蛇矛而退。”因为敌方兵多将猛,所以壮士迎战失利,经过三次交兵合战,连兵器也都丢掉了。

“十骑俱荡九骑留”。写浴血苦战,赞扬了壮士能得部下死力,并皆英勇不屈。这使人联想到项王垓下会战,以二十八骑驰突汉将的壮烈场面。一本无有此句,那就变成壮士被打得丢矛弃马,怯战脱逃,因而大有损于形象了。

“弃我骤骢窜岩幽”。壮士先已失去兵器,继又失去战马,但他决不妥协投降。他被迫落荒而逃,为了躲避追兵,“与左右五六人,步踰山岭,匿于溪涧(《载记》)。”

第五个层次,写陈安的壮烈牺牲。“天大降雨追者休。”据《载记》:“会日暮,雨甚…翌日寻之,遂不知所在。”这句写大雨阻住了追兵,似结而实转,以便开放出下句“为我外援而悬头”,从而颂扬了壮士的献身精神。壮士甘冒九死,主动出山。他是“为我外援”才被追兵发现“斩于涧曲”,枭首示众。面临“死生之际亦大矣”的考验,更令人信服壮士确能“爱养将士”。一本无“天降大雨”句,那就会给读者造成壮士是在敌人穷追之下亡命逃出乞援的印象,壮士之死也就大为逊色了。

“西流之水东流河”是即景遣兴并引入影喻。陇城当今甘肃省清水县北之张家川回族自治县,“西流之水”指陇水,流入洮水,复“东流河”,即注黄河。“门前流水尚能西”,可惜死者不可复生,壮士的生命已随“西流之水东流河”而“一去不还”了。

最后一层即写时人对陈安的哀悼,逝者如斯,有谁能生死人而肉白骨呢?我们可把他怎么办!大有“彼苍者天,歼我良人,如可赎兮,人百其身”的感喟。最后补上两句悼辞,以“阿呼呜呼、呜呼阿呼”的悲痛声反复呼唤,的是情不可遏。“奈子何”凡三叠,使结尾形成“一唱再三叹,慷慨有余哀!”一本无此两句。从回环咏叹的需要看,究以不删为是。

全诗皆用赋体,中间略有比兴。高度概括壮士的为人、主要战绩和壮烈捐躯事。铺叙挥洒随意,转接流畅自然,自始至终一气呵成。遣辞如“腹中宽”、“同心肝”、“奋如湍”、“十荡十决”、“追者休”等均称警辟。三换皆用平韵且句句入韵。前用十四寒韵(惟前字跳韵)、韵调豪迈;接用十一尤韵、韵调悲壮;末用五歌韵、韵调哀咽。声情配合辞情,感人尤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