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节选) 《老子》

一  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二  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为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夫唯不居是以不去。

三  章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知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矣。

五  章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六  章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八  章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九  章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常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成身退,天之道。

十  章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婴儿乎?涤除玄览,能无疵乎?爱民治国,能无为乎?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知乎?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十 一 章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挻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十 二 章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之治也,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十 四 章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抟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象之象,是谓忽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十 六 章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十 八 章

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十 九 章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 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

二十一章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

二十二章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二十三章

希言自然。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长久,而况于人乎?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二十五章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二十九章

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故物或行或随,或歔或吹,或强或羸,或挫或隳。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三十二章

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也。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

四 十 章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四十二章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人之所恶,唯孤、寡、不穀,而王公以为称。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四十五章

大成若缺,其用不敝。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躁胜寒,静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四十七章

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知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不为而成。

四十八章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五十一章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五十七章

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民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技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故圣人云: 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五十八章

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六十五章

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知此两者亦稽式。常知稽式,是谓玄德。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然后乃至大顺。

六十七章

天下皆谓我道大,似不肖。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细也夫!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今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后且先,死矣!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救之,以慈卫之。

七十四章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孰敢?常有司杀者杀。夫代司杀者杀,是谓代大匠斲。夫代大匠斲,希有不伤手者矣。

七十五章

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

七十七章

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

八 十 章

小国寡民,使民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人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注释〕

一  章

可道: 可以言说。道,动词,说。 常道: 恒常不变的道。“道可道,非常道”的意思是,可以言说的道,那么就不是恒常不变的道。 名: 概念。 可名: 可以称呼。名,动词,命名、称呼。 无名天地之始: 无名,没有概念;天地之始,即天地未开辟时的状态。 万物之母: 万物开始的状态。 常: 常,恒常。 无欲: 没有任何欲望的状态。 徼(jiào): 边界,此作表象。“观其徼”即观察万物的表象。 玄: 玄妙。 众妙之门: 众妙,万物变化之妙;门,门径,即万物变化之妙所出之所,也就是道。

二  章

斯恶矣: 斯,就。“斯恶矣”即就有了恶这个概念。 相生: 相互为生。 相成: 相互对立而成。 相形: 相互对立而体现。形,体现。 相倾: 相互对立而存在。倾,倾倚,此作存在。 音声: 音,回声;声,声音,指发出的声音。 相和: 相互对立而和谐。 相随: 相互对立而产生顺序。随: 随从,此作顺序。 作: 兴起、产生。 始: 借为“辞”,即言辞,含义是用语言进行干预。 不有: 不占有。指万物生成而不去占有它。 为: 施与。 不恃: 不自恃恩德。恃,自恃,指圣人施与而不自恃恩德。 不居: 不占有。指不自以为有功绩。 不去: 没失去。意思是由于不自以为有恩德与功绩,自然也不会失去什么。

三  章

不贵: 不以……为贵。 见: 同“现”,显露。 可欲: 可以引起欲望的东西。 虚其心: 使他们的心智虚空。 实其腹: 使他们的肚子吃饱。实,充实,此作吃饱。 弱其志: 使他们志向弱化。弱,削减、弱化。 强其骨: 使他们的筋骨强健。 知者: 智者。

五  章

刍狗: 用草扎成的用于祭祀的狗。刍狗用完便丢弃,因此这里是不爱惜之意。 橐籥(tuó yuè): 风箱。 屈: 竭、尽。 动而愈出: 即越是拉动风箱,出风越大。 数: 同“速”。 中: 当中,即适当。守中,指统治者无须作为。

六  章

谷神: 指道。谷,虚空;神,神妙莫测。 玄牝(pìn): 指产生万物的母体。 门: 此作地方。 根: 根源,此指生长万物的母体。 绵绵: 细微貌。 勤: 同“尽”,止境。

八  章

上善: 道德最完美者。 不争: 指水利于万物生长而不争其功。 处众人之所恶: 处于众人最讨厌的地方。 几: 接近、近。 居善地: 居处善于像地一样卑谦。善,善于;地,指卑下之处。 心善渊: 心地像深渊一样澄寂无欲。 与善仁: 傅奕《道德经古本篇》作“与善人”,人为“天”字之讹。“与善天”,意为给予善于像天一样无私。一说“人”与“仁”通,故后儒改为“与善仁”。 言善信: 言谈善于引申阐发。信,伸。 政善治: 施政善于长治久安。 事善能: 行事善于发挥能力。 动善时: 行动善于合乎时宜。时,适合时宜。 尤: 过失。

九  章

持: 拿、执。 盈之: 使它满。 已: 停止、罢手。 揣(chuǎi): 捶打。 锐之: 使它锋利。锐: 使……尖锐、使……锋利。 常保: 长久保持(锋利)。 莫之能守: 即莫能守之。 自遗: 自取。 咎: 灾祸。

十  章

载营魄: 精神与躯体。载,装载;营魄,精神、魂魄。 抱一: 即守一,一是“道”,抱一指守道。 离: 分离、离开。 专气: 聚集精气。专即“抟”,聚集、积聚;气,精气。 致柔: 达到柔顺。致,达到;柔,柔和、柔顺。 能婴儿乎: 通达到像婴儿那样(境界)吗。 涤除: 清除、清洗。 玄览: 即玄鉴,原意为镜子,此指心。 疵: 瑕疵、弊病。 天门: 指耳目鼻口等感官。 阖: 闭、关。 雌: 老子主张守雌,即主静柔顺。 明白: 通晓、理解。 知: 通“智”,智慧。 生: 生长、生成。 畜: 养育、哺育。 不有: 不以为己有。 不恃: 不恃为己功。 不宰: 不主宰。 玄德: 大德、高深美德。

十 一 章

辐: 辐条。 毂(gǔ): 车毂,即车轴穿过的圆木。 无: 空,指辐条连着车毂,车毂空才可装上车轴,使车转动。一说非指车毂之空,而是指车厢为空,亦可通。 挻(yān): 揉、揉和。  埴(zhí): 粘土。 户: 门。 牖: 窗。 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有之”指有车、器皿、房子等物;利,指对人有利;“无之以为用”是指因为有了这些具体事物“无”,才使具体事物有了功用。

十 二 章

五色: 指青黄赤白黑。 五音: 指宫商角徵羽。 五味: 指辛酸苦咸甘。 口爽: 口味败坏。爽,败坏。 畋猎: 打猎。 行妨: 行为败坏。妨,妨害,此作败坏。 目: 此指代声色耳目之欲。

十 四 章

夷: 指道无形无象。 希: 指道无声无息。 抟: 摸。 微: 指道不可触及。 致诘: 思议、追问。 混: 同“浑”,浑然。 皦(jiǎo): 光明。 昧: 暗昧。 绳绳: 无边无际貌。 复: 返回。 忽恍: 即惚恍,似有似无。 执古: 掌握古时。执,掌握。 御今: 治理今世。御,治理;今,今世、当今。 古始: 原始、原初。 纪: 纲纪、纲要。

十 六 章

致虚极: 致,达到;虚,心中之虚空状态;极,顶点。 笃: 纯、纯一。 作: 兴起。 复: 返回(原本状态)。 芸芸: 众多貌。 复归: 返回归于。 根: 根本、原本状态。 复命: 复,返回;命,即性,指物的本性。 常: 常规。 明: 明智。 妄作: 任意妄为。 容: 包容。 公: 公正。 天: 与天相通。 没身: 即殁身,终身。 殆: 害。

十 八 章

智慧: 智巧。此为贬义。 六亲: 父子、兄弟、夫妇。

十 九 章

文: 条文。 属: 从属、归顺。指使百姓归顺。 见素: 识见纯素。指不要见解。 抱朴: 保持质朴(本质)。 少: 使私欲减少。少,使……少。 寡欲: 使欲望寡有。指达到一种无欲状态。寡,使……寡有,使……少。 绝学: 拒绝学问。指抛弃前面所述的圣、智、仁、义、巧、利之类的学问。

二 十 一 章

孔德: 大德。 容: 形态。 惟恍惟惚: 即恍恍惚惚。 象: 形态、物象。 窈: 深远。 冥: 幽暗。 精: 精神。一说为精气,亦通。 真: 真实。 信: 信验、实在。 阅: 观察。 甫: 开始。 此: 指代道。

二 十 二 章

曲: 委曲。 枉: 弯曲。 直: 伸展。 洼: 地势低下处。 盈: 盈满。 敝: 凋敝。 惑: 迷惑。 抱一: 坚持道。一,指道。 式: 范式、法则。 不自见: 不自以为有所见。 不自是: 即不自以为是。 彰: 显明、彰显。 不自伐: 不炫耀。 不自矜: 不自高自大、不自我满足。 长: 为天下之长。 全而归之: 指天下百姓都归顺于他。

二 十 三 章

希言: 少说话。 飘风: 狂风。 终朝: 整个早晨。 终日: 一整天。 德者: 得道者。 同于德: 符合德,即按照德的要求而行。 失者: 失道者。 同于失: 违背道德要求,即背道而驰。 乐得之: 愿意得到它。即与之相会合。 信不足: 守信不够。 有不信焉: 才有不信之事发生。

二 十 五 章

混成: 混合而成,即混合成为一个整体。 寂: 静寂无声。 寥: 无形无象。 不殆: 不停止、不停息。 天下: 帛书本作天地,亦可。 母: 母亲。指道孕育天地万物。 字之: 称呼它。 强: 勉强。 逝: 往。 反: 同“返”,返回。 域中: 宇宙之中。 法: 以……为法则。

二 十 九 章

为之: 有所作为。 不得已: 达不到目的。 神器: 神妙之物。指政权。 不可为: 不可勉强去作为。 为者: 勉强去作为者。 执者: 勉强执守者。执守者即掌权者。 或行或随: 或在前或在后。即有前必有后之意。行,前行;随,随后。 歔: 同“嘘”,缓缓吐气。 吹: 急促吐气。 羸: 羸弱、弱。 挫: 一本作“载”,指乘车安全。 隳: 坠车危险。 甚: 同“媅”,极端淫乐。 奢: 侈奢。 泰: 安逸。

三 十 二 章

无名: 不可称名。即道没有具体名称可称呼它。 朴: 素朴、淳朴。 莫能臣: 不有使它为臣。即不能臣服它。 宾: 归服。 天地相合: 天地间阴阳两气相合。 莫之令: 即莫令之,不需要命令。 自均: 自然均衡。均,均平、均衡。 始制有名: 开始生成万物便有名称。制,作,指道生成万物。 知止: 知其所止,即适可而止。 川谷之于江海: 川谷汇归于江海。

四 十 章

反: 同“返”,反复、往复。意指道的运动循环往复。 用: 效用、作用。 有: 天地。全句意为天下万物由天地而生。一说指有形有象之事物,一说为有名,恐不确。 无: 无名,即指无形无象的道。

四 十 二 章

一: 指天地未分时的混沌状态。 二: 指天地。一说为阴阳两气,亦可。实际上,从万物产生现象说,是天地;从物质构成来说,是阴阳两气。 三: 指阴阳两气交感而产生之状态,称之为“和”。此“和”含阴阳而不可分,可形成万物。一说阴阳两气交感之和,或称和气,亦可。但将“三”分别说成阴气、阳气、和气三者则不可,因为“和”指一种和合的状态,即下文“冲气以为和”。 负: 背负。 抱: 怀抱。“万物负阴而抱阳”实指万物混合阴阳而成。 冲气: 指阴阳两气相激荡(即交感)。 和: 阴阳两气相激荡而产生的一种和合的状态。 不穀: 不善。 称: 称谓、自称。 损: 减损。 益: 增加。 教之: 教他。之,即指“人之所教”中的“人”。 不得其死: 没有好下场。 教父: 教,教训;父,开始。

四 十 五 章

大成: 极其完美。 缺: 缺陷、残缺。 敝: 缺点、败坏。 大盈: 极其充盈。 冲: 冲虚、空虚。 穷: 穷极、穷尽。 大直: 极其正直,指语言。 屈: 亏、理亏。 拙: 笨拙。 讷: 拙讷、迟钝,形容说话困难。 躁: 疾动。 正: 长、君长。

四 十 七 章

牖: 窗户。 天道: 天体运行变化。 出: 外出。 弥: 愈。 名: 通“明”,明了、明晓。 为: 作为。

四 十 八 章

益: 增加。 为道: 从事于道。 取天下: 治理天下。 无事: 即无为、无所作为。

五 十 一 章

之: 指万物。 畜: 养育、抚育。 形: 使……成形。 势: 发展的势态。 莫之命: 不对它(万物)发布命令。 长: 使……生长。 育: 使……孕育。 亭: 同“停”,使……安定。 毒: 通“熟”,使……成熟。 养: 一本作“盖”,使……得到养护。 覆: 使……得到覆罩。意为得到保护。 玄德: 最深远的德。

五 十 七 章

正: 正道。 奇: 诡诈。 忌讳: 禁制、禁令。 弥贫: 愈加贫困。 利器: 便利器具。一说为锐利武器,亦可通。 滋昏: 滋,产生;昏,紊乱、混乱。 彰: 彰显、显明。 自化: 自然归化。 自正: 自然归正,即安定。 自朴: 自然淳朴。

五 十 八 章

闷闷: 宽大,一说昏默。 淳淳: 淳朴。 察察: 苛刻。 缺缺: 狡狯、狡猾。 倚: 依凭。 伏: 潜伏、潜藏。 孰: 谁。 极: 究竟。 正: 准则。 妖: 妖孽。一说为灾异。 迷: 迷惑。 方: 方正。 割: 伤害。 廉: 有棱角。 刿: 毁伤。 肆: 放肆。 不耀: 不闪耀。即不让人看见。

六 十 五 章

明民: 使百姓聪明。 愚: 使……愚昧无知。 贼: 伤害、贼害。 稽式: 法则、法式。 深: 深奥。 远: 幽远。 反: 相反。 大顺: 极其顺畅(的境界)。

六 十 七 章

不肖: 不象(具体事物)。 细: 渺小。 慈: 慈爱、仁慈。 俭: 啬俭。 广: 扩大。 长: 君长。 且: 取、追求。 救: 救助。

七 十 四 章

畏死: 畏惧处死。 为奇: 行为不正、行为乖戾。 孰敢: 有谁再敢妄为呢。 司杀者: 专管杀戮者。一说为“天”,天能伺察人过。 斲: 斫。 伤手: 伤残己手。手,指代大匠斲者的手。

七 十 五 章

食税: 指官吏。 轻死: 看轻死亡,即不怕死。 求生之厚: 过于贪求生存。厚,过于、过分。 无以生为者: 不重视自己生命者。 贤于贵生: 比重视生命者高明。贤于,比……高明。

七 十 七 章

张弓: 拉开弓弦。 抑: 压低。 举: 升高。 奉: 供奉。 不恃: 不自恃。 不处: 不占有。指不自以为有功绩。 见贤: 见同“现”,见贤即现贤,炫耀自己贤德。

八 十 章

什佰之器: 众多的器物。 重死: 以死为重,即看重生命。 甲兵: 武器装备。 陈: 陈列。 复: 返回、回复。 甘: 以……为甘(香甜)。 美: 以……为美。 安: 以……为安乐。 乐: 喜欢。

(汤勤福)

〔鉴赏〕 关于老子姓名及里贯,目前并无一个比较确切的结论。按《史记》说,老子是“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老子》一书是他所作。现存《老子》通行本为五千余字,而在湖北荆门郭店发现的竹简仅为通行本一半,因此郭店本可能比较接近原始面貌。

《老子》一书的思想核心是复归自然,其社会思想是小国寡民,其辩证法是以复归自然为基点,理想人格是道法自然的圣人。

说老子思想的核心是复归自然,可以从自然与道的关系来讨论。“道”是老子的哲学的核心,按照老子的说法,“道”是一种超自然、超时空的永恒之物,它并不作为,但由它而产生宇宙万物:“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四十二章),人们对它“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十四章),即“道”是一种看不见、听不到、难以捉摸、无法感知的东西,即“无”。“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四十章),它“先天地生”,它“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二十五章),无声无形、不依其他力量而运动不息的东西。“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三十七章),即道不用显示力量却是无限的。然而,在老子看来,“道法自然”(二十五章),正由于“道”效法自然,它才可以与自然一样永存。

老子提出“道法自然”的目的在于说明使抽象的“道”回归自然。回归自然,即是“复”。他说:“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十六章)“复归其根”就是回复到原初状态中去,也就是回复到自然状态中去。

复归自然的思想与其社会政治观点是紧密相连的。老子强调圣人“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六十四章)。不敢为便是无为,即循万物的自然形态而不去改变它,这就是“道”。《老子》一书中对天地万物、治国、治学等等方面的论述都可归于此。

老子在社会思想方面是悲观、倒退的。老子对春秋末年礼崩乐坏的政治局面是失望、悲观的。一方面,他强调指出:“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七十五章),对当时百姓深受剥削表示同情,揭露了民生困弊的真正原因是“食税之多”,甚至称那些“服文彩,带利剑,财货有余”(五十三章)者为“盗夸”(大盗)。但是,他并不主张积极地去解决这一社会问题,而是主张采用“愚民”政策来解决。他说:“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六十五章)在他看来,只有将社会退回到小国寡民之中去才是解决社会问题的唯一出路:“小国寡民,使有什佰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人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八十章)显然,这里充分说明老子对解决社会政治方面的问题无能为力,因此只能采取消极的愚民政策,倡导回归“小国寡民”社会来“解决”,显然,这是老子“复归自然”思想在社会政治方面的表现。

他进一步从哲理上讨论弃智绝欲的“重要性”。他认为“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三章),“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四十七章)。因此强调“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为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四十八章)。这种弃智绝欲的思想,实际上放弃了对社会的规范与治理,放弃了人的学习和发挥主观能动性。

在老子看来,只要弃智绝欲、不争不夺,国家便会安宁,百姓就可安居乐业。他说:“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去义,民复孝慈;绝巧去利,盗贼无有”(十九章),“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者之首。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三十八章)。可见,老子认为德、仁、义、礼都是“失道”之后的产物,因此“孔德之容,惟道是从”(二十一章)。只有回归“道”才有出路;回归“道”,便是归于自然。

辩证法思想是老子思想中最有价值的部分。老子使用了大量对立、矛盾的概念:“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声音相和;前后相随”(二章);“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五十八章);“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二十二章);“少则得,多则惑”(二十二章);“重为轻根,静为躁君”(二十六章);“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三十九章)等等,在论述这些概念时,老子无一不是辩证地看待这些矛盾的概念。这种辩证法思想在当时无人可及,确实是极有价值的。

但是,老子的辩证法思想仍然是以自然为归着点的,因此有很大的局限性。老子认为一切事物运行的规律都是趋向于自己的对立面,“物壮则老”(三十章),就像“兵强则灭,木强则折”(七十六章)一样。这里,老子初步猜测到量变到质变的“度”的问题。然而他的落脚点不在讨论如何促使“量变”向“质变”发展,促进旧事物的灭亡及新事物的产生,却主张保持旧事物生存下去、防止新事物产生的“损益论”,从而错过了对这一问题的深入分析,走向了“复归”。老子主张损有余而补不足,认为“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七十八章),“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七十七章),认为这样才能保持事物的平衡,“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四十二章),使它们处于“自然”而不变的状态,这样就体现了“道”。实际上,这便是“复归自然”的观点,显示了老子辩证法思想的局限性。

老子的理想人格也体现出“回归自然”的倾向。老子的理想人格是“道法自然”的圣人。他说:“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同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不为而成。”(四十七章)显然,不出户、不窥牖、其出弥远、其知弥少的圣人,都是为了达到“不行而知,不见而名,不为而成”这个终极目的。他以为圣人无须作为,只须守真归朴:“我有三宝: 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六十七章)“不敢为天下之先”即“无为”;不开风气之先,也就是顺应自然之势,他以为这样才能真正驾驭天下之事物。这种不敢为天下先与弃智绝欲、主静守雌等内容,构成了老子理想人格的基点与主要部分。

老子明确指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即强调人的道德原则应是“唯道是从”(五十七章)。基于“道法自然”的观点,他认为人不需要追求身外之物,他说:“名与身孰亲?自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四十四章)放弃一切追求,“无为”、“不争”,就会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换句话说,无私无欲、回归自然状态是人生最佳的选择。

老子不主张人们追求社会发展与社会规范:“民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五十八章),因为民无欲则心不乱。由此,老子认为“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五十六章)。在老子看来,“古之善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六十五章)。换句话说,圣人教民以“愚”,因为,民多利器是由于民有“智”导致的,从而必然导致社会混乱、争执四起的结果。由此,老子主张回复到结绳记事的小国寡民的社会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