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苏轼《水调歌头》全诗原文、注释和赏析

【宋】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注释】

丙辰: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子由:苏轼的弟弟苏辙,子由是他的字。天上宫阙:指月中宫殿。起舞弄清影:指月下起舞清影随人。何似:哪像。转朱阁:指月亮偏西,转到朱阁另一边。低绮户:指月光低低地照到雕花的窗户上。恨:遗憾,缺憾。婵娟:月亮。

【鉴赏导示】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省眉山县人。苏轼这首《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可谓中秋咏月的千古绝唱,词以想念弟弟为情感的源头又不局限于怀人,而是将主题扩展到对宇宙人生的思考,很能表现苏轼旷达洒脱的品性和豪迈积极的人生态度。胡仔云:“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苕溪渔隐丛话》)

【鉴赏】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中秋,苏轼任密州太守时所作。当时,他在政治上处于困境,和唯一的亲人——弟弟苏辙(即子由)又已有七年没有团聚,心情十分抑郁。因此,当中秋之夜把酒对月时,种种感慨不禁涌上心头,于是酒酣兴浓之际,挥笔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中秋词。

这首词,写由中秋节望月而引发的感叹及对亲人的怀念之情。

上片写饮酒赏月,表现了出仕与人世的矛盾。这矛盾正是他在政治上碰壁之后,进取与退却的矛盾思想的反映。诗的开篇从美妙的月亮起兴,引起对月宫的幻想。发出“明月几时有”、“今夕是何年”的疑问,抒发对月的赞美之情。起句“明月几时有”,起笔突兀奇崛,显示了诗人浪漫主义的性格和超旷的胸怀。作者面对优美的月色,开怀畅饮之际突发奇想,如此美好的月亮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有的呢?于是举杯望月,向辽阔的青天提出这个问题。“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两句,把这种思索又推进了一步:明月不知几时产生、又不知经过多长时间的发展变化,今晚到了哪一年,月色竟然如此清润皎洁?十分自然地引起了下面飞人月宫的奇想。“乘风”一词写出了飘然之态,正合上天之事。“归”字,显示出亲切而又急切之情。“又恐”两句转入了留恋人间、不甘尘世。“起舞”两句,写人间赏月的欢欣,最后,人世进取的思想终于战胜了出世、退却的思想,以乐观的情调收束了上阕。下片写月下怀人,表现理智与情感的矛盾。“转朱阁”三句,紧扣月而过渡到怀子由、伤离别。“转”,写出了月亮西行之态,“低”写出了月西落至平射之状,说明已到深夜。“无眠”,即概括了天下离别之苦,也寄寓了作者的手足情深,“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由思亲到怨月,怀人悲痛之情浓烈。“人有”三句,写悲痛中的作者从人生无数悲欢离合的经验中拔出,转为旷达。既然此事古难全,又何必伤感离别呢?理智战胜了情感,以昂扬的情调、祝愿的语句作结。

整体地看,全词奔越不拘,把赏月的豪兴、美妙的幻想、入世的状态、出世的心绪、别离的愁思、旷达的情致巧妙地编织起来,使这首词迭宕多姿、色彩斑斓,形成超逸健朗的风格。词作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境界开阔,想象雄奇,既有飘逸邈远的意境,又有耐人寻味的理趣,语言自然生动,如行云流水;词中多处化用前人诗句,浑化无迹,如从诗人胸臆流出,因此,历来被认为是中秋词的绝唱。

【鉴赏要点】

[1]名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2]将写景、抒情融为一体。[3]境界开阔,想象雄奇,意境优美。[4]语言自然生动、如行云流水。[5]巧妙化用前人诗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