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落花诗·王夫之
弱羽殷勤亢谷风,息肩迟暮委墙东。
销魂万里生前果,化血三年死后功。
香老但遨南国颂,青留长伴小山丛。
堂堂背我随馀子,微许知音一叶桐。
王夫之先后曾写过六组共九十九首《落花诗》,以合阳九之数。《正落花诗》作于顺治十七年(1660),为其中第一组,“以嗣有众什,尊所自始,命之以‘正’”,凡十首。因为花色红,红即朱,所以诗歌借咏落花,凭吊朱明王朝的灭亡,同时抒写自己的民族气节。上面这一首在组诗中原次第一,主题则以抒写民族气节为主。但它的具体表现相当曲折隐晦,需要细致分析方能明了。
首联“弱羽殷勤亢谷风,息肩迟暮委墙东”。“弱羽”指羽毛单薄的鸟,借比飞花;“亢”同“抗”;“谷风”语出《诗经·谷风》:“习习谷风,以阴以雨。”原意是东风,这里借其“阴”“雨”隐指清朝。“息肩”是放下担子;“迟暮”指晚年;“委”即委弃,丢落。上句借漫舞空中的飞花努力抗御谷风,比喻诗人自己早年曾积极参加抗清斗争;下句借飞花委落,暗示自己晚年隐居著述,归做明朝遗民。末了“墙东”一词出自《后汉书·逸民传》:“避世墙东王君公。”“汉”字喻明,“逸民”指遗民,“王”字则切合诗人自己的姓氏。这些措词,看似寻常,实际上却也是很有深意的。
颔联“销魂万里生前果,化血三年死后功”。上句意谓,落花想到自己零落之前,曾在万里之外有所成果,如今都不复存在,不禁黯然魂销。诗人早年曾从事抗清活动,这句中包含着他对事业失败的深重感喟。下句语本《庄子·外物篇》:“(周人)苌弘死于蜀,藏其血,三年而化为碧。”后世敷衍其说,谓苌弘化为杜鹃、滴血成杜鹃花(另一说是蜀王望帝化为杜鹃)。诗人称落花的“化血”是其“死后功”,正表现了他生死不渝的坚定民族气节。此意若参看他的词作《鹧鸪天·杜鹃花》之句“红泪滴,血函埋,他时化碧有馀哀”,便可更易理解了。
颈联“香老但邀南国颂,青留长伴小山丛”。上句,“但”意为只,仅;“邀”,招来之意;“南国颂”指屈原的《橘颂》,其中有“受命不迁,生南国兮”之句。在屈原的本意是指楚国,这里用来比喻故国,与来自北方的清朝相对举。落花虽然残香已老,但它只招来南国的颂歌,来安慰自己的寂寞,这正象征了诗人忠于故国、决不变易的决心。下句,“青”是指花虽落,但树长青;“小山丛”用汉代淮南小山《招隐士》中的典故:“桂树丛生兮山之幽。”这显然是指南明永历帝桂王。当时桂王尚未被杀,诗人虽然因为永历小朝廷的内部矛盾而归隐家乡,但仍然不能忘怀这个为遗民希望所系的末代君主。花落了,红色蚀尽了,但树的青色仍然留着,还永久地伴随着小山上的桂树丛——这,不正是诗人永远忠于故国旧君的象征么?
尾联“堂堂背我随馀子,微许知音一叶桐”。“背我”意为背离我,唐代薛能《春日使府寓怀》诗有“青春背我堂堂去”之句;“馀子”指平庸之辈,所谓“馀子碌碌,不足道也”(《后汉书·祢衡传》)。群花凋谢,象征春去;桐叶飘零,得知秋来:二者都忠实于一个季节,而不像其他花叶、对季节的更换麻木不仁。诗人以落花自喻,而又慨叹知音稀少,因此,桐叶虽然不是春天的产物,也只能勉强许为知音,聊慰愁寂。这个结尾,是非常忧伤的,但诗人如此孤独无友,不亦正反衬出他的坚守节操的难能可贵吗?
这首诗形式上是咏物诗,但实际上却是托物言志,诗歌通过赞美落花的高尚品格,曲折地抒写了自己的坚贞气节,也使读者看到了遗民志士的光辉形象。王夫之的其他近百首《落花诗》,大抵也都和这首诗一样,杂有寄托。其中有的词旨实在过于隐晦,不容易领会其中的真正含义,令人有隔雾看花之憾。这一方面是王夫之个人诗歌创作风格的一种具体体现,另一方面也是清初那个时代社会的一个特殊产物,因为在那种恐怖的历史环境中,诗人不能够说得太显露。但这一首《正落花诗》,含义还是相当明确的,诗的字面句句不脱离落花,诗的含义则处处在表达情怀,因此,它可说是《落花诗》中较好的一首,也是显示诗人功力的一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