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贺新郎·别茂嘉十二弟》宋词赏析

辛弃疾

别茂嘉十二弟

绿树听鹈鴂,更那堪、鹧鸪声住,杜鹃声切。啼到春归无寻处,苦恨芳菲都歇。算未抵、人间离别。马上琵琶关塞黑,更长门翠辇辞金阙。看燕燕,送归妾。

将军百战身名裂。向河梁、回头万里,故人长绝。易水萧萧西风冷,满座衣冠似雪。正壮士、悲歌未彻。啼鸟还知如许恨,料不啼清泪长啼血。谁共我,醉明月?

 

【注释】

茂嘉:辛茂嘉,辛弃疾的弟弟,此时因事贬于桂林。鹈鴂(tijue):鸟名,又叫伯劳,一种与子规相似的鸟,常于春分鸣。声切:鸣声十分凄切。芳菲都歇:鲜花都已凋谢了。马上琵琶:石崇《王明君辞序》曰:“昔公主嫁乌孙,令琵琶马上作乐,以慰其道路之思。其送昭君亦必尔也。”此处借昭君远嫁匈奴的故事表达思念之情。长门:汉武帝陈皇后被贬居长门宫。燕燕:《诗经·邶风·燕燕》有“燕燕于飞,差池其羽。之子于归,远送于野”句。毛亨注说:春秋时,卫庄公的妻子庄姜无子,把庄公妾戴妫(gui)的儿子完养作自己的儿子。庄公死后,立完为君,不久被杀。其母戴妫回娘家,庄姜送她到郊外,并作《燕燕》诗赠之。将军百战身名裂:汉武帝时将军李陵曾身经百战,屡立战功,但在出击匈奴的一次交战中,由于寡不敌众,不幸被俘,投降了匈奴,落得身败名裂。河梁:指河上的桥。《文选》李陵与苏武诗:“携手上河梁,游子暮何之?”故人长绝:汉代苏武出使匈奴,被单于扣留十九年,始终不屈。后来西汉与匈奴关系缓和,苏武被释放回汉朝。临行前与已在匈奴的李陵告别,李陵举酒道:“异域之人,壹别长绝。”易水:荆轲自燕入秦,燕太子丹与宾客送行至易水,见《史记·刺客列传》。满座衣冠似雪:荆轲临行时,为他送行的人都穿着白衣,戴着白帽,表示对荆轲必死的哀悼。未彻:指荆轲的歌声还没有停止。荆轲面对送别的人群,慷慨悲歌道:“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啼血:相传蜀王杜宇死后化做杜鹃,啼叫时流下的血染红了杜鹃花。

【鉴赏】

这是一首送别词。辛弃疾主张抗击金人、收复失地的爱国主张遭到当权者妒忌排斥,他长期被朝廷闲置于乡间,未能尽其才用,使他充满了壮志难酬的惆怅;此时其弟茂嘉也因事贬赴桂林。在这种背景下兄弟分手,其心情之沉重可想而知。

词的上阕连续写鹈鴂、鹧鸪、杜鹃三种鸟啼鸣,其声均哀哀切切,令人肠断。它们的鸣声相继止住后,迎来的却又是百花凋谢的残春。这实际上是在委婉地表达词人自己的境遇:青春年华中,屡屡不能得志,好不容易脱离了政治上的高压被重新起用,却已是残花败柳般的壮士暮年了。随后作者连用了三个典故:昭君和亲出塞,关塞之外暮色苍茫,马上的琵琶声如泣如诉;陈皇后失宠后幽居长门宫,不得不惜别宫阙;庄姜送别戴妫,《燕燕》当哭,何其悲切!词人列举古代美人辞家去国,铸成千古恨事的离别之痛,借以倾吐自己忠君报国却有家难回的愁苦愤懑之情。

下阕继续用典。汉将军李陵身经百战,最终却因投降匈奴而落得身败名裂;李陵在河梁与囚禁多年而不改其志终返故里的苏武告别,悲歌长绝!面对白衣孝服前来送行的人们,荆轲慷慨高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何等悲壮!词人借苏武归汉、荆轲刺秦的英雄壮举浓墨重彩,极力渲染诀别的情绪:与君一别后,还有谁伴我举杯望月?“长绝”二字沉郁已极,把词人悲愤无奈的情绪倾泄无遗。

为使文气贯通,情绪畅达,词人打破上、下阕的转合,一气贯穿,浑然一体。最后又用杜鹃之鸣收束全词,首尾呼应,情思绵绵,荡气回肠。上阕仅仅是杜鹃啼鸣,而情到浓处,杜鹃的啼鸣也随之变化了。词人伤感地说杜鹃鸟尚且知道世间有如此多的离恨,因而它不只啼清泪,而是潸然啼血了!“如许”两字欲语还休,无限恨事尽在其中了。词人在这里借杜鹃啼血的故事表达自己难以名状的痛苦,极言其悲。

这首词的感情十分复杂,其中既有兄弟相别的痛苦,又有壮志难酬反遭闲置的愤恨,更有对朝廷一味妥协、忠奸不辨的牢骚,全词纵横古今,感物伤情,气象雄浑,感情浓烈。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说此词“沉郁苍凉,跳跃动荡,古今无此笔力”。王国维更极力称赞辛弃疾胸中自有万卷书的丰厚积淀。他在《人间词话》中说此词“章法绝妙,且语语有境界,此能品而几于神者。然非有意为之,故后人不能学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