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石壁》高考古诗鉴赏

《【宋】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石壁》

【宋】辛弃疾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注释】

造口:即今皂口镇。郁孤台:在今江西省赣州市西南。清江:赣江。这条江经过赣州市到造口,朝东北方向,流入鄱阳湖。行人: 指的是那些受到金兵折磨、逃难的人。长安:汉朝、唐朝的京城,今陕西省西安市。这里借指北宋的汴京(今河南省开封市)。可怜:可惜。愁余:使我愁苦。鹧鸪(zhe gu):鸟名,它的叫声好像是在说:“行不得也哥哥。”

【鉴赏导示】

公元1129年,金兵大规模南下,一支追赶隆祐太后(宋高宗赵构的伯母)的军队,深入到造口(今江西省万安县南六十里),经过的地方,抢劫屠杀,情况很惨。1176年,作者路过造口,回想起这段历史,题了这首词。词中不但痛惜河山残破,国事日非,并且对广大中原地区的人民有深沉的怀念。收复失地本是作者的坚定志愿,这时在江西做官,身不由己,因此,看到江水冲破重叠的青山的阻碍,向前方奔流,既羡慕,又感到若闷。这时候,鹧鸪的叫声恰好道出了词人的心意。

【鉴赏】

这首词是“情水怨山”之作,抒发的是国家兴亡的感慨。作于1176年春,词人当时在江西任职,有一天登台远望,不由想起筑台者李勉登台北望长安兴起“心存魏阙”的旧事,表达了自己收复失地、统一中原之愿。

词一开首就倾泄了对人民的一腔哀痛和满腹忧怨,接着把唐京城长安作为民族希望的象征,借指北宋失陷京城汴京,寄托国家兴亡的情思。“青山”二句词锋一转,指出抗金之志就像绵绵群山遮不住东流之水一样,进一步抒发驱逐金人、振兴家国的愿望。结尾句词人遥望长天,浮想联翩,鹧鸪的叫声更增加了心头的无限悲凉,也反衬出其复杂情怀。

本词运用了比兴手法,想象丰富。作者以赣江的流水起兴,联想到四十多年前的民族苦难,特别是以鹧鸪自比,借以抒情明志,更是匠心独运。鹧鸪“其志怀南”的可爱形象坚定了他南归报国的志向,深化了词旨。

【鉴赏要点】

[1]名句:“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2]极高明的比兴艺术。[3]丰富的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