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苏 轼·水调歌头》高考古诗鉴赏

[宋]苏 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观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11)

[注释]

丙辰:宋神宗赵顼(xu)熙宁九年(1076)。苏轼这一年在密州(今山东省诸城县)做地方长官。子由:苏辙。他是苏轼之弟,当时在齐州(今山东济南),而苏轼在密州。天上官阙(que):指月宫。琼楼玉宇:美玉砌成的高楼大厦(想象中的仙宫)。琼:美好的玉石。不胜(sheng)寒:太寒冷了,叫人受不住。何似:哪儿像。朱阁:朱红色的华美的楼阁。绮(qi)户:雕花的花窗。此事:指的是亲人团聚(“欢”、“合”)又正是月亮团圆(“晴”、“圆”)的幸福时刻。古难全: 从古以来就难得齐全。人长久: 永远平安地生活着。(11)婵(chan)娟:指的是嫦娥,传说她是月宫里的仙女。这里指月亮。

[鉴赏导示]

苏轼 (1037—1101),字子瞻,一字和仲,自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在诗、词和散文创作等方面有很高的造诣,特别是在我国词的发展史上,占有极重要的地位。在散文方面,与其父洵、其弟辙,并称“三苏”,同属“唐宋八大家”之列。在词方面,他使词“无意不可人,无事不可言”,给词的内容和题材开辟了较广阔的天地。他写的许多词具有清新的意境和豪放刚健的风格。他的作品由于受老庄思想的影响也流露出消极避世的情绪。本词作于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即丙辰年的中秋节。时作者正任密州知州。从题序来看,这首词盖为醉后抒情,怀念兄弟(子由)之作。这是历来中秋词中传诵最广的名作。词的上片由赏月到问月进而想象到月宫中有琼楼玉宇的奇景。意境广阔幽远。词的下片由赏月而概括出“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样深刻的人生哲理,提炼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样表达良好祝愿的警句。至于词中宣扬“我欲乘风归去”那种飘飘欲仙、逃避现实的消极避世思想,当然是不足取的。不过,作者旋即以“何似在人间”二句作了改正。

[鉴赏]

这首词是作者仕途中第一次遭逢挫折时所作。通篇咏月,却处处关合人事,表达了诗人复杂矛盾的内心世界。

上阕感时。诗人在与友人欢饮的中秋之夜,见月生情,借题发挥,向青天连续发问,说明诗人在醉意之中已进入了一种渺如梦幻的境界。“我欲”句意谓自己本是天宫仙人,理当归去,结束这人间的谪降生活,便又怕禁不住天宫的寒冷,欲往又休,于是转到不如在人间伴影起舞。由景生情,由情生景,情景相生,写得扑朔迷离,含蓄地反映了诗人眷念朝廷而又惟恐党争激烈、难以容身的十分复杂矛盾的心理。

下阕怀人。对月发问,为什么总是在人们骨肉分离之时,用你那团圆的光辉来牵动人们的愁肠呢?然后用“此事古难全”来自我解脱,用旷达的情怀来排遣手足之间的离愁别苦,使词意由伤感转为达观。“但愿”二句,则更显出情深意重,也使通篇的词意更加寓意深邃,诚挚感人。

[鉴赏要点]

[1]名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2]情景相生。[3]自然与人事的高度契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