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作竹枝词

竹枝词,同时也是一种诗体。是由古代巴蜀间的民歌演变过来的。民歌中的《竹枝》,流传年代古老,白居易诗中有:“幽咽新芦管,凄凉古竹枝”。从民歌演化为文人诗体,一般认为是从唐代刘禹锡开始的。竹枝词专写风土人情,与七绝似同而实异,叶句少,拗句多,重音节而词句次之,重气韵而文采次之。大都皆眼前指点语,亦有借以感遇怀人的。

竹枝词作为一种诗体,在创作方法上,与其他诗歌的创作方法基本相同。比如运用形象思维,强调意境、意象,等等。但是,竹枝词在长期发展过程中也形成了自己经常运用的艺术表现手法,现例举几种方法以下:

(1)白描法。什么是白描?有人以为只要心中所想,口中所言,信手写来,不施描绘,就叫白描。其实这是误解。白描这种艺术表现方法,原是绘画上的方法,后移至诗歌方面。所谓白描,就是抓住描写物象的主要特征,不加渲染和烘托,用简练的笔墨刻画出鲜明生动的形象。例如杨米人《都门竹枝词》:“雪亮玻璃窗洞圆,香花爆竹霸王鞭。太平鼓打咚咚响,红线穿成压岁钱。”仅仅四句,将春节最具特征的民俗:放花、爆竹、太平鼓、压岁钱,有声有色地表现出来,组成一幅十分生动热闹的民俗风情画。

(2)比兴法。比、兴是从《诗经》传下来的诗歌艺术表现手法。一般讲来,比,就是比喻,包括明喻和暗喻(或称隐喻)。兴,是起的意思,是从某一物象引发而出的内容,即触物起情,触景生情。比和兴通常联起来运用。竹枝词里有大量作品运用比兴方法,通过对眼前景物环境的比、兴,可以使形象更加鲜明,增加诗的含蓄美,引发想象力。例如元朝诗人倪瓒《竹枝词》:“心愿嫁郎郎不归,不及江潮不失期。踏尽白莲根无藕,打破蜘蛛网费丝。”这首诗写得很巧妙,后三句全是比喻,第二句是明喻,三四两句全是谐音双关暗喻。“无藕”原是“无偶”,“网费丝”原是“枉费思”。

(3)典型法。突出典型形象是竹枝词表现方法之一。什么是典型形象呢?就是能反映物象本质而又具有鲜明生动的个性特征的艺术形象。这种表现手法,可以使诗的形象性更加鲜明突出,更富感染力。晏西征《竹枝词·选举》:“今年选票又分来,依样葫芦画一回。投李投张何必管,上头早已有安排。”这里选取了选举中一个典型画面:依样画葫芦,形象生动,具有反讽意味。又如张芝田《梅州竹枝词》:“凌风高阁俯域隈,人立域头眼界开。最好夕阳红两岸,半江风送一帆来。”这是一首站在广东梅州城楼上赏梅江景色的竹枝词。诗人突出表现梅江在夕阳西照时的典型景物,斜晖返映,轻风帆影,烘托出梅州的一片迷人景色。

(4)动态法。表现静态和动态都是诗词创作中的表现方法。而动态表现却常常成为诗歌中最具灵气的内容,吟安一个动词却往往成为一首诗的“诗眼”所在,竹枝词亦是如此。历代竹枝词都有表现动态的佳作。例如钱大昕《竹枝词六十首》之一:“花朝二月雨初晴,笑语相将北郭行。折得湘桃刚一朵,小环偷压鬓边轻。”本诗写天真的姑娘们去郊外春游,艳丽的桃花惹得她们非常羡慕。刚刚摘下一朵,就偷偷插在鬓边。作者将这位小姑娘瞬间动作和思春心态写得活灵活现,从而把春天气息烘托得生意盎然。

关于竹枝词的特色,有人概括为“四易”,即易学、易懂、易写、易流传。主要的特点有以下几点:

语言流畅,通俗易懂。竹枝词是由民歌蜕化出来的,民间的口语、俚语皆可入诗,且极少用典,读起来朗朗上口,雅俗共赏。

不拘格律,束缚较少。民歌作者不太懂韵书上的规范,民间竹枝词也多依日常生活中的语言声韵。

诗风明快,诙谐风趣。大凡竹枝词,不论出自南方或北方,也不论是汉民族或少数民族,几乎都具有这种特色。应该说,这种诗风也是从民歌中带进来的。

广为记事,以诗存史。诗与史相结合,是我国诗歌的优良传统。竹枝词缘于纪事,凡风土民情、山川形胜、社会百业、时尚风俗、历史纪变等等皆可入诗。涉及到政治、经济、社会、历史、文化等诸多领域。

如何写好竹枝词?只要初学者在创作中注意运用其艺术手法,相信写好竹枝词比绝句容易的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