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生思,思生调,调生格。思即才之用,调即思之境,格即调之界。|什么意思|大意|注释|出处|译文

【名句】才生思,思生调,调生格。思即才之用,调即思之境,格即调之界。

【注释】

选自明·王世贞《艺苑卮言》。

才:才气,才能,包括天赋和积学。

思:指艺术构思。

调:指艺术风貌。

格:指艺术品格。

【赏析】

明代前、后七子论,都主格调,讲法度,以汉、魏、盛唐为第一义。然而他们对格调、法度的认识并不完全相同。前七子中,李梦阳、何景明之间已有争论。后七子中,谢榛主张出入于盛唐十四家之中,兼取众长,自成一家,取径已较宽广。王世贞是后七子中声望最高,影响最大的领袖人物,他论诗仍然以格调为中心,但十分重视才思的作用,认为格调本于才思:

“才生思,思生调,调生格。思即才之用,调即思之境,格即调之界。”

意思说:诗人的才气产生艺术构思,艺术构思决定作品风貌,作品的风貌决定作品品格。

王世贞认为,诗人的才、思是作品格、调的基础,离开才思,无所谓作品的格调(风貌、意境)。又认为,“思即才之用,调即思之境,格即调之界”,即艺术构思是才气的使用,风貌决定艺术构思的意境,品格决定作品风貌的差异。从才思来谈格调,就进一步深入到了艺术意境的探讨了。他指出,唐代张籍、王建的乐府,善于徵事言情,而缺点是“境皆不佳”。他在评论晋代阮籍《咏怀》诗时认为,佳境应是“远近之间,遇境即际,兴穷即止,坐不着论宗佳耳”,所以,佳境是诗人成熟的艺术构思在适当情况下恰到好处的表现。意境离不开才思,但又不能以骋才极思为能事;诗人创作时,须融化一切素材,但又不能在作品中露出融化的痕迹。王世贞以这种观点评论张籍、王建的乐府,认为此二人专以“道得人心中事为工”,务求穷尽,意尽于篇中,所以不能称为佳境。

王世贞关于才学、构思与作品风貌、品格的见解有其合理性,但偏重于诗人先天禀赋和学习古人名篇佳作,忽视现实生活对诗人才思及作品意境产生的重要作用,有一定片面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