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为类;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什么意思|大意|注释|出处|译文

【名句】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为类;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

【注释】
 选自唐·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
 蚜然,山峰耸立的样子。
 洼然,山谷凹陷的样子。
 垤(dié):蚂蚁洞口的小土堆,这里泛指小土丘。
 尺寸千里,千里之地看去只有尺寸大小,形容西山的高峻。
 攒蹙:聚集收缩的样子。
 遁隐,躲避隐藏。
 萦青:环绕着青山。萦,环绕的意思。青,代指山。
 缭白:环绕着水。缭,环绕的意思。白,指代水。
 外:指视野之外。
 天际:与天相接。际,边,相接处。
 培(lǒu):小土丘。
 悠悠乎:无穷无尽的样子。
 颢(hào)气:充塞天地之间的大气。
 洋洋乎:无边无际的样子。
 造物者:指天地、大自然。天地、自然,孕育万物。故称之为造物者。
 【赏析】
 《始得西山宴游记》是柳宗元《永州八记》中的第一篇,写于作者谪居永州后第五年,即唐宪宗元和四年(公元809年)。永州地处湖南与广东、广西交界处,极为荒远,但山水奇秀,风景优美。特别是卓然特立的西山,更是远与天齐:
 “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为类;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
 意思说:西山高低的形势,或山峰耸立如蚁垤,或谷沟凹陷如蚁穴;千里之地看去只有尺寸大小,远近景物重叠压缩,尽显眼底;周围环绕着青山绿水,远远与天相接,四面望去,见到景色都一样。此山雄峙特立,绝不与小土堆混在一起。它如同浩瀚的大气一样悠悠无际、漫漫无涯,与天地万物一般生命永恒,无穷无尽。
 本句欲表现西山的高峻,采用的是站在西山之巅环视四周的视角,描摹了周围的三个画面,“从侧面着笔”,来突显西山的卓然特立,雄视千里的模样:一是描绘周遭众山耸立,只似蚂蚁堆出的小土堆,谷沟低洼的样子犹如小小洞穴,反衬西山的高峻;二是山巅远眺,千里高山大川,尽收眼底,只在尺寸之间,凸显西山的崇高;三是青山萦回,白水缭绕,与天边相接,尽显众人环绕拥戴之势。三组画面,三个层次,色彩鲜明,比喻生动,相互映衬,构成了一帧绚丽多姿的巨幅山水画。西山“怪特”的景色,也准确生动地勾画了出来。句中没有一笔写西山,但西山高峻雄奇之势,已经跃然纸上。
 面对此山此景,作者心驰神往,超然世外,以心体物,物我交融,仿佛个人的精神、形体都与天地万物融为一体了。于是从性格上产生联想,引发出它“不与培为类”的感叹;从精神气质上,联想它超乎众山之上,如同浩然大气,悠悠无际,漫漫无涯;从生命的永恒上,想到它洋洋浩浩,无穷无尽,与造物者相始终。作者将自己的人格性情投影其中,这就在再现西山峻美的同时,赋予了它活的生命和灵性。山有了人的胸襟气度,人的伟岸性格也注入了山的精神。这样一来,超尘拔俗、不类培的西山,流露出的孤傲不屈的精神色调,不正是作者人格力量和高尚品格的真实体现么!
 同时,在“悠悠乎”、“洋洋乎”的赞叹里边,山水的形貌摹写与抒情言志达到了情与景的统一、意与境的统一、物与我的统一、神与形的统一,真挚的激情,哲理的闪光,构成了优美而深邃的艺术境界。
 柳宗元参加王叔文集团“永贞革新”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但他没有因此而屈服、而消沉、而妥协。西山“不与培为类”的“特立”气质神貌,就寄托了他受挫折而不沉沦,遭打击而不妥协的精神,以及耻与朝廷小人为伍的高尚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