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至理名言 墨子

《墨子与墨家·墨翟与《墨子》一书》鉴赏

墨子与墨家·墨翟与《墨子》一书

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学派众多,其中社会影响最大、门徒众多的学派有儒墨两家。儒家创始人孔子的生卒年代、讲学及从政活动都有详细记载,山东曲阜,泗水之滨尚有孔子墓,讲学地点杏坛仍有遗迹可寻。有关墨子的记载极其简略,其遗迹早已随荒烟蔓草湮没。

《史记》没有为墨子立传,仅仅在《孟子荀卿列传》中附记了24个字:

盖墨翟,宋之大夫,善守御,为节用。或曰并孔子时,或曰在其后。

墨子姓墨名翟,这在先秦已为人公认,散见各种典籍中,并没有发生过分歧意见。但到了元代以后,就有人搜罗些站不住脚的理由,标新立异,提出不同的说法。甚至捏造出墨子不是中国人而是印度人的说法。其实墨是中国古代的姓,《元和姓纂》说墨氏是由墨骀〔tai台〕氏转化来的。

关于墨子生活的年代、出生地、学术渊源等,只能根据有限的材料加以分析勾勒。

关于墨子的年代,根据《墨子》书中的记载和先秦各家的传说,墨子和公输般同时,年纪比公输般略小。公输般生于公元前489年(孔子死前10年)。墨子也和孔子的学生“子夏之徒”同时。墨子“止楚攻宋”的故事,好多古籍中都有记载,可见这一件大事是相当可信的。止楚攻宋一事发生的年代应在公元前445到前440年之间,相当于墨子35岁到40岁的时候。墨子在这一次正义的行动中,从北方赶到楚国,十日十夜不休息,可以证明他的年纪当不太老;而这时他已是当代的大师,有弟子禽滑厘等300人。后来他又献书楚惠王,楚惠王在楚国就听说墨子“是北方之贤者”,并尊他为“先生”,可见墨子的年纪也不会太小。这时,孔子的弟子子夏、曾子约60多岁;墨子的年龄约与子思的年龄相当,应在40岁左右。

在《非攻下》篇,墨子曾说“今之好战之国,齐晋楚越”,又说“唐叔与吕尚邦齐晋,……四分天下而有之”。又在《节葬下》篇说“诸侯力征,南有楚越之王,而北有齐晋之君”。从《墨子》书中记载的当时各诸侯国之间的关系来看,田家还没有取代姜家的齐国;晋国还没有分为韩赵魏三个国家;北方秦国的势力还没有强大,南方的越国还没有衰亡。

根据以上所说,我们可以这样说:墨子姓墨,名翟,约生于公元前480年,约死于公元前420年,活了约60岁。他出生的年代,约当孔子70岁的时候。

关于墨子的出生地,古今学者约有六种说法:

1. 阙疑。司马迁的《史记》说:“盖墨子宋之大夫。”“盖”是个不十分肯定之辞。“宋之大夫”,是指墨子在宋国做过大夫,没有讲他是哪个诸侯国的人。

2. 宋人说。东晋葛洪《神仙传》说:“墨子者名翟,宋人也。”杨倞〔jing静〕《荀子·修身》篇注说:“墨翟,宋人。”这两说可能是同一来源。明确而详备的考订,指明墨子为宋人的,有近人顾颉刚。他在《禅让传说起源于墨家考》中,指出墨子为伯夷之后,为宋襄公后人。

3. 楚邑鲁阳人说。此说倡自清人毕沅、武亿。

4. 鲁人说。《吕氏春秋》高诱注说:“墨子名翟,鲁人。”清人孙诒〔yi夷〕让主此说。

5. 墨子为印度人或阿拉伯人说。主此说者有胡怀琛、卫聚贤等人(见《墨子为印度人辩》及卫聚贤《古史研究》第二集)。此说轻率、武断,后来不再有人提起。

6. 邾〔zhu朱〕国人说。今人王献唐、童书业、杨向奎、张知寒主此说。本书赞同此说。

在我国古书中,如《通志·氏族略》引《元和姓纂》说:“墨子,孤竹君之后,本墨骀氏,后改为墨氏。”又说:“战国时宋人墨子著书号《墨子》。”据顾颉刚考证,《左传》僖公八年,载太子兹父与公子目夷互相以仁让国。兹父说,目夷长且仁,目夷说,能以国让,仁孰大焉!这颇与伯夷、叔齐互相让国的传说相似。墨子是伯夷之后,事实既相近,姓又相同,也许是一个传说的分化。墨子是伯夷之后,实在是公子目夷之后。宋国为殷人遗裔,宋襄公不擒二毛(老人),等到楚人阵列齐整而后战,可谓仁义之师。 目夷之让国、墨子的兼爱天下,是不是带有殷民族行仁义而不争的传统印记呢?

目夷,商王朝同姓小方国。《史记·殷本纪》:“……其后分封,以国为姓。有目夷氏。”目夷入周后,即并为小邾娄国。公子目夷封于目夷,死后葬于目夷。其墓在微子墓侧,目前尚有宋代石刻。 目夷的后人,生息于目夷,墨子为目夷子的后裔(参看童书业《春秋左传研究》)。公子目夷,乃宋襄公兄之长子,因封于目夷,名目夷子。

目夷地址,据晋人杜预《左传》注:“狐骀,邾地,鲁国蕃县东南有目夷亭。”明代万历十三年(公元1585年)修的《滕县志》说:“狐台山”一名“目台山”。今人童书业《目夷亭辨》中确认“目夷亭就在今滕县境内”。学者王献唐《炎黄氏族文化考》说:“滕东南有木石,即墨骀。”

近人从墨子学术文化渊源、文化类型研究,指出邾娄文化,即邹鲁文化。古人习惯说邹鲁(邾娄)文化,即因邾早于鲁,邾文化也比鲁文化先进。鲁文化始于周公,邾文化可上溯到夏、殷。邹鲁文化都尚和平,反对战争,讲仁义。

春秋战国时期,自然科学发展水平,以邹鲁为最高。古代舟、车、服、用器物,多称以邾或娄,可推知来自邾、娄地区。相传古代造车的奚仲,其墓地距墨子故里木石镇不过十多里。与墨子同时的公输般也生长在邾娄北端的卞山下。(参见王子襄《泗志钩沉》)

方授楚说:“邹鲁地区,其俗喜学术,好技艺,颇似希腊之雅典。明乎此种关系,则鲁为儒术最盛之邦,又为墨学渊源之地;以技巧言,输之攻,墨之守,乃同出于鲁人;庶可恍然知其故矣。”(《墨子源流考》)

近40年来,由于大规模的考古发掘和大量的工程建设,地下文物有较多的发现,如长沙马王堆轪〔dai代〕侯墓出土帛书《老子》、《易书》、《春秋事语》、《黄帝内经》等,湖北出土云梦秦简,山东银雀山出土《孙膑兵法》、《尉缭子》等兵书,临淄出土齐景公殉马坑,新疆出土汉唐文书,都大大打开了学术界的视野,解决了一些历史上长期不得解决的悬案。关于先秦诸子的研究,墨子出生地的考证,明确了千百年来争论不休的疑问:墨子为鲁人(大范围的鲁国管辖区),他诞生及早年从师的地点,即今天的滕州市的木石镇。这不能不说是千百年来关于墨子出生地研究的一项新成果。近代探索墨子出生地的方法:逐一排除宋人、鲁阳人等说法,立足于已有的论据,即墨子为鲁人的大范围内,再逐步缩小范围,根据史籍记载、文物遗址、学术思想渊源,一步一步落实到滕州境内的目夷(木石镇)。这种方法是较为科学的。

总的说来,我们今天所知道的,墨子约生于公元前480年,死于公元前420年。他是鲁之小邾国人,面色很黑(见《贵义》)。他生、长于邹鲁文化之乡,出身于社会下层。早年亲自参加生产劳动,是一名技艺高超的能工巧匠,曾与当时著名的工匠公输般比过智巧(见《鲁问》)。他精通机械制造的原理和方法,能设计多种守城的防御器械,胜过公输般攻城用的云梯(见《公输》)。他在楚国游说,被楚国大臣称为“贱人”(社会地位低下的人),拒绝采纳他的意见(见《贵义》)。邹鲁地区处于泗水两岸,物产丰足,水陆交通便利,自古是经济、文化繁盛之地。当地民俗喜学术,好技艺。在这种环境和风气的影响下,他除了掌握一些先进的科学技术知识外,也接受过儒家思想,学习了历史文献。后来他脱离了直接的手工业劳动,进入“士”的行列,他说自己“上无君上之事,下无耕农之难”(《耕柱》)。他逐渐对儒家学说不满,创立了自己的学说体系,创建了组织严密的学派——墨家。他公开批评儒家学说,成为儒学的反对派。并长期从事教育、游说活动。他的门徒众多,大都来自手工业者。教育的内容包括他的社会政治思想、哲学思想、道德观念,以及科学理论和技术方法等。他四方奔走,上说下教,积极宣传自己的学说主张,曾北至齐,西使卫,南游楚(第一次到郢〔ying影〕,第二次到鲁阳)。他深入社会,广泛交游,难得在一个固定的地方住得很久,往往灶上的烟囱还没有熏成黑色,他又到另一个地方游说去了,所以有“墨突不黔”的传说。他生活简朴,吃苦耐劳,见义勇为,坚信自己的主张和理想,重视实用,做到身体力行。他为下层劳动人民争取切身的利益,为解决或减轻他们的贫困和饱受压迫之苦而付出极大的心血;为实现学派的理想培养弟子,为宣传自己的主张奔波终生。

墨子的学术思想主要来自对春秋末期社会政治变化的深刻认识,对小生产者生活现状和要求改变现实处境的愿望的实际体验;其次则继承了前代文化和前人学术思想资料。关于墨学的渊源,较早的有《吕氏春秋·当染》篇的记载:

鲁惠公使宰让请郊庙之礼于天子,桓王使史角往,惠公止之。其后在于鲁,墨子学焉。

较晚的有《淮南子·要略训》的记载:

墨子学儒者之业,受孔子之术,以为其礼烦扰而不说(悦),厚葬靡财而贫民,(久)服伤生而害事,故背周道而用夏政。

这两种说法有所不同,并不互相排斥。史角为周史官,熟悉周礼;鲁保存周礼最多,又是儒家的发源地,孔子极端重视周礼。墨子的确是学了儒者之业而又反对儒者之业的。《墨子》书中曾多次引用古代史书和《书》、《诗》等儒家经典,就是明证。后来,他看到儒家学说“其礼烦扰”、“厚葬靡财而贫民”等弊端,认为对国家民生有害,所以背离了儒家,创立了自己的学派。

墨子对传说中夏禹的业绩十分向往,《庄子·天下》篇中说:

墨子称道曰:“昔禹之湮洪水,决江河而通四夷九州也,……禹亲自操槀耜〔gaosi搞四〕而九杂天下之川;腓无胈〔ba拔〕,胫无毛,沐甚雨,栉疾风,置万国。 禹大圣也而形劳天下也如此!”使后世之墨者,多以裘褐为衣,以跂��为服,日夜不休,以自苦为极,曰:“不能如此,非禹之道也,不足谓墨。”

这可能是前文所说的“用夏政”的重要依据。墨子和他创立的学派,吃苦耐劳、济世救民的思想和作风与此有一脉相承的关系。

墨子生息的邹鲁小邾国学术昌盛,经济繁荣,科技发达,所以当地人喜好学术、技艺。除儒家思想外,这里还保留着夏商遗风,尊天、重鬼神的观念还有一定的影响,这在墨子的思想中也有所反映。墨子是个手工业劳动者,他的门徒也大都是小手工业劳动者,他们长期劳动、生活在普通民众当中,认为天下之大患,在于“饥者不得食,寒者不得衣,劳者不得息”。只有亲身受过劳作之苦的人,才能有这样的感受。

以上这些对墨子都产生过影响,可以视为墨子学说的渊源。

《吕氏春秋·上德》篇曾记载墨者巨子孟胜为阳城君守国,至死不降的故事。这件事发生在吴起死后的公元前400年。巨子是当时墨家学派共同尊崇敬奉的领袖,并不限于一个诸侯国之内。巨子不见于《墨子》书中,而是在墨子以后,战国末期墨家以外的其他学派的著作中提到的。可见墨子活着的时候还没有确立这种世代相传的巨子制度。墨子死后禽滑厘继承了墨子的事业,讲学授徒。巨子制度的确立,最早也应是禽滑厘之后的事。孟胜这个人并不见于《墨子》,足证孟胜不但没有赶上墨子的活动时代,而且应在禽滑厘、耕柱子这些人以后。孟胜之后有田襄子任巨子……

墨家是一个有严格纪律的学术团体。它有以下几个特点:

1.派遣学生到各诸侯国做官。

2.派出去做官的弟子,如果背弃了墨家的基本精神(违反了“兼爱”、“非攻”的原则),墨家领袖可以随时把他召回。

3.墨家有极严格的纪律和坚强的组织。孟胜为阳城君守城,孟胜和他的弟子183人同时殉难。墨家巨子腹䵍〔tun吞〕住在秦国,儿子杀了人,秦惠王对腹䵍说:“先生年老,只有这一个儿子,我已下令赦免了他的罪。”而腹䵍说:“照墨家的法律,杀人的要偿命,伤人的要处刑。这是为了禁止一切杀人伤人的行为,是墨家共同遵守的原则。国君虽然赦免了他的死罪,可是我不能不行墨家之法。”腹䵍没有听从秦惠公的劝告,终于把他的儿子杀了偿命。墨家服从真理的精神,不仅在当时,即使在几百年后,也还在被人一再地称道。

4.墨子和墨家派出去做官的弟子,有义务把做官的薪俸的一部分供给墨家团体。

《墨子》这一部书,和其他先秦诸子一样,在中国流传了几千年。其中有墨子的弟子们记录的墨子的学说,也有些篇章是后期墨家的学说,它是一部墨学丛书。尽管不是墨子手写的,但是却不能因此说《墨子》这部书不可靠。正如郭沫若先生所说:“《论语》虽然不是孔子的手笔,《墨子》虽然不是墨子的手笔,但其中的主要思想我们不能说不是孔子和墨子的东西。”(见郭沫若著《青铜时代》)《墨子》这部书,据《汉书·艺文志》记载,一共有71篇,到了北宋时存63篇,保存到今天的只有53篇。

《墨子》是根据墨子的弟子们的笔记整理而成的。在同样的题目下,有些篇有上、中、下三篇,例如《尚贤》、《尚同》、《兼爱》、《非攻》、《节用》、《节葬》、《天志》、《明鬼》、《非乐》、《非命》等原来都有上、中、下三篇,现在有的已不完全,缺了七篇。据郭沫若先生的研究,同样的题目,而有上、中、下三篇,可能是由于墨子的学说后来分为三派,各派所作的记录有详略的不同。上、中、下三篇的意思基本上是一致的。本书所讲的墨子的思想,主要是根据这一类的材料。

《墨子》书中还有一部分是讲机械制造和战争防御的,现存的共有11篇(从《备城门》到《杂守》)。这一套战争防御的专门技术,对于墨子和他的弟子们,在反对侵略战争方面是起过作用的。这些技术知识在当时是师生当面传授的。可能附有图解,现在缺少了图解,文字记载又太简单,后人看起来就不大好懂了。如果研究工程史、战争史,这几篇却都是极可珍贵的原始材料。因为这一部分著作(现存的11篇)和墨子的思想没有直接关系,本书从略。不过必须指出,这一部分在当时有它的实践的意义。墨家所以被当时各国诸侯重视,和他们这一套专门技术是很有关系的。

今天我们研究墨子和早期墨家的思想,以《尚贤》、《兼爱》等24篇为主要材料。

此外还有和墨子学派的思想不合的,像《亲士》、《修身》各篇,分明是儒家的学说而混入的。《经上》、《经下》、《经说上》、《经说下》、《大取》、《小取》这六篇,据梁启超、郭沫若等人的考证,认为是后期墨家的思想。这六篇(当时称为《墨经》)中包括了中国最早的关于几何学、光学、力学以及一般物理学方面的知识,其中包含了素朴的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和相当完整的逻辑学。因为这六篇的内容有些是针对公孙龙和惠施的错误学说所提出的批判,所以我们今天可以断定这是后期墨家的作品。这六篇中像注重实践的效果、保护有财产的权利等等,是继承了前期墨家的思想。同时,这六篇中也抛弃了前期墨家“尊天”、“明鬼”的宗教迷信的成分。这六篇虽然篇幅很少,可是它的学术价值极高。

《墨子》书中《耕柱》、《贵义》、《公孟》、《鲁问》、《公输》五篇是记载墨子和他的弟子们的言行的,体裁有些像《论语》,是今天研究墨子的活动的直接材料。其中也有一些事件分明是墨子死后几十年到一百年才发生的,如《鲁问》有见齐太公田和的记载,《非乐上》有关于齐康公的记载,《亲士》提到吴起之死等,这显然是墨家的后学增补的。清代研究《墨子》最著名的专家孙诒让,就是完全尊信《墨子》书中的一切记载,并根据它来考订墨子的年代的,因而不得不把墨子的年龄延长到90岁以上。这是不合乎事实的。我们今天除了根据《墨子》进行研究外,还要根据《墨子》以外的书和先秦的重大事件联系起来考察,才可以求得比较接近事实的真相。

《墨子》书保存下来,有残缺,2000年来还没有人对它做过全部的详尽的注解,只有孙诒让的《墨子间诂》算是比较可用的注解,有些疑难问题尚未解决。曾经成为最大学术流派的墨学,弟子中有姓名可考的不到4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