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结构技巧借鉴·双线组合

作文结构技巧借鉴·双线组合

例文

石碑上的历史



□匿名



“摇啊摇,摇到外婆桥,外婆请我吃年糕。大姑子,小舅子,远亲总比近邻好……”古老的儿歌在空气中来回地飘荡,倒映出无数轮回。石碑静默地立在村头看着几百年沧海桑田,而歌声依旧。

三百年前,县官接到快马来报,滁州境内瘟疫泛滥,凡染病者半月之内咳血而死。县官立即下令全县戒严,不许任何来自滁州者入境。

三百年后,村西的黄四娘接到儿子电话,说是在北京染了“非典”,准备逃回村调养。

历史的轨道以平行姿态延伸,前后追逐着;历史也按照同样的方式苏醒,今昔审视着。

县官坐卧不安,自己膝下无子,只有在滁州城北的弟弟一家亲戚。倘若他们来县里避瘟疫,要不要开城门呢?

黄四娘心里咯噔一下,忙问儿子是不是得了报纸上说的那个传染病。儿子在电话那头咳了两声就挂了。

几天后,县官走向了城门,黄四娘走向了村口。历史的轨道也紧密地切合在一起。

“伯父,我爹娘都染病死了,全家上下就剩我一个了。我拼了死才逃到您这儿来的。伯父,您开开城门吧。您不能见死不救啊!”门那边县官的侄子哭着。

“妈,我回来了。”村外边儿子向着黄四娘走来。

历史带着厚重的颜色重合在一起,沿着时间的墙流淌开来。

门这边县官老泪纵横:“我已下了禁令,我得对全县百姓负责啊。”

村这头黄四娘后退了几步:“儿子,听妈说句话,别往村里走。”村民们渐渐围上来,在黄四娘身后围成一个半圆。

“伯父,您开开城门吧! 您不能见死不救啊! 要死也得死在亲人身边哪!”

“妈,你让我进村吧! 你不能见死不救啊! 要死也不能死在外头哪!”

理智与情感分别立于天平的两端,亘古的风吹过,历史在继续。

门这边县官不断地踱着步,作着他这一生最大的抉择,理智与情感的天平逐渐倾斜,县官最终在夕阳西下时下令打开城门。村这头黄四娘流着泪从村民手中接过了扫把:“儿子,今天不是妈狠心,但只要妈今天在这儿,就不能让你进村。你看看妈身边这些乡亲,他们都是看着你长大的,你忍心把病传给他们吗?你还记得这村头石碑上刻的字吗? 理智点吧——你是妈的儿子,可妈不能因为你而害了全村人哪! ——你得照电视上说的做啊! 妈已经打电话给了防疫局,他们马上就到了。”

历史的轨道按照它熟悉的方式重合在一起,却最终折向两个方向。

石碑上刻着:嘉庆七年,滁州瘟疫泛滥,本县县官内侄自滁州来县,县官开城迎侄,数月之内,全县死绝。

亘古的风带着古老的气息拂过石碑上模糊的字迹,沿着时间的轨迹讲述着一个关于理智与情感的久远的故事。

“摇啊摇,摇到外婆桥,外婆请我吃年糕。大姑子,小舅子,远亲总比近邻好……”古老的儿歌在空气中来回地飘荡,倒映出无数轮回。石碑静默地立在村头听着几百年歌声依旧,只是历史再也不会重演了。

借鉴提示

所谓双线组合,就是整个文章由两条线组成。这两条线或齐头并进,或时而分开,时而交叉缠绕,或一明一暗,暗线包容在明线里面。譬如本文,就是两条线齐头并进:一条线是县官开城迎侄儿,一条线是黄四娘出村劝儿子。300年前县官开城迎侄儿,目的是为了救侄儿一命,可是最后侄儿非但没能得救,却殃及全县百姓。300年后黄四娘出村拒绝儿子进村,她是在为全村的父老乡亲着想,不让石碑上铭刻的历史教训重演。这种双线组合的结构方式,不但渲染了文章的艺术力量,而且也增添了作文内容的含量,拓展了文章主题的广度和深度。要写好这种双线结构的文章,一是要处理好主次关系,虽然两条线齐头并进,但是在作者的心里,哪条为主,哪条为次,还是需要清楚的。二是要找好中介,两条线之所以能够并行,总是有一个中介能把两者联系在一起;如果两条线毫无关联,那就只能导致松散的结构。三是要讲究汇合,两条线终究是要汇合在一起的,什么时候合,怎么合,这就是考验作者艺术技巧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