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橚撰写《救荒本草》
朱橚是明朝开国皇帝明太祖朱元璋的第五个儿子,明成祖朱棣的胞弟。
明太祖朱元璋建立明王朝后,在加强中央集权的同时,实行分封制,于1370年,分封其九子为王,建藩于各战略要地,让他们震慑四方。朱橚被封为吴王。
朱橚年轻时期就对医药很有兴趣,认为医药可以救死扶伤,延年益寿。他在云南期间,对民间的疾苦了解增多,看到当地居民生活环境不好,得病的人很多,缺医少药的情况非常严重。于是他组织本府的良医李佰等编写了方便实用的《袖珍方》一书。
朱橚深知编著方书和救荒著作对于民众的重要意义和迫切性,并利用自己特有的政治和经济地位,在开封组织了一批学有专长的学者,如刘醇、滕硕、李恒、瞿佑等,作为研究工作的骨干,还召集了一些技法高明的画工和其他方面的辅助人员组成一个集体。
朱橚大量收集各种图书资料,又设立了专门的植物园,种植从民间调查得知的各种野生可食植物,进行观察实验。不难看出他是一个出色的科研工作的领导者和参加者。
朱橚组织和参与编写的科技著作共4种,分别是《保生余录》《袖珍方》《普济方》和《救荒本草》。在所有著作中,《救荒本草》以开拓新领域见长,成就也最突出。
《救荒本草》是我国早期的一部植物图谱,是一部专讲地方性植物并结合食用方面以救荒为主的植物志。它描述植物形态,展示了我国当时经济植物分类的概况。
书中对植物资源的利用、加工炮制等方面也作了全面的总结。对我国植物学、农学、医药学等科学的发展都有一定影响。
朱橚撰《救荒本草》的态度是严肃认真的。他把所采集的野生植物先在园里进行种植,仔细观察,取得可靠资料。因此,这部书具有比较高的学术价值。
值得注意的是,《救荒本草》在“救饥”项下,提出对有毒的白屈菜加入“净土”共煮的方法除去它的毒性。
这种解毒过程主要是利用净土的吸附作用,分离出白屈菜中的有毒物质,是植物化学中吸附分离法的应用。这种方法和现代植物化学的分离手段相比显得很简单,但在当时却是难能可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