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非·扁鹊见蔡桓公》注释,意译与解说

《韩非·扁鹊见蔡桓公》注释,意译与解说

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扁鹊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桓侯曰: “寡人无。”扁鹊出, 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桓侯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桓侯又不应。扁鹊出, 桓侯又不悦。居十日, 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曰:“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 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 在肠胃, 火齐之所及也; 在骨髓, 司命之所属, 无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居五日,桓公体痛,使人索扁鹊, 已逃秦矣, 桓侯遂死。

——《韩非子·喻老》

【注释】

①蔡桓公: 春秋时蔡国国君。②腠理:皮肤的纹理,这里指皮肤表层。③桓侯:即蔡桓公。④还走:回头就跑。还,返回。走,跑。⑤汤:中药的汤剂。熨:将药加热用布包后敷于患处治病。⑥针石:用针或石针刺患处治病。⑦火齐: 火齐汤,古代一种清火去热的药剂。⑧司命: 传说中掌管生死命运的神。

【意译】

有一天,名医扁鹊来拜见蔡桓公,站了一会儿,扁鹊便对蔡桓公说:“大王有病了,病还在皮肤表位,如果不赶快治疗,恐怕要向深处发展。”桓公不以为然地说:“我哪里会有病呢?”扁鹊见桓公不相信,也就不再说什么。扁鹊走后,桓公便对左右的人说:“这些医生就喜欢给没有病的人治病,以炫耀他医道的高明。”十天后,扁鹊又来了,对桓公说:“您的病已发展到了肌肉和皮肤之间啦,不治疗会愈加严重的。”桓公听了,根本不去理睬他;扁鹊走后,他又一次不高兴。又过了十天,扁鹊再次求见。他一到来,便对桓公说:“您的病已进入到肠胃里了,再不治疗,就要不可收拾啦!”桓公板着面孔,一声不吭,看也不看他一眼。扁鹊见这光景,只得告辞。等他一走,桓公又大发了一通脾气。再过了十天,扁鹊见了桓公,回头就跑。桓公感到很奇怪,派人前去询问。扁鹊答道:“病在皮肤,用药水洗或用膏药贴,就可以治好;病在肌肉皮肤之间,扎扎针可以治好;病发展到肠胃里,服几剂清火去热的药也能治好。等病发展到骨髓里的时候,那就只有鬼神管得着了,我已无可奈何了。现在,大王的病已经到骨髓里,因此我就不再问了。”五天以后,桓公浑身疼痛,派人去找扁鹊,可是他已经逃往秦国了。不久,桓公就病死了。

【解说】

在辩证唯物主义者看来,任何事物都有一个产生、发展与消亡的过程。在这过程中,每一个事物的质变,都是由无数次的量变积累而出现的。量变是物质变化的前提,质变是事物变化的结果。如果要想阻止事物向大的方面发展,引起质变,那么就必须时刻注意事物小的方面的变动,即量的变化。否则,等到量变到了一定的程度之后,就会不可避免地出现质变。在这则寓言中,蔡桓公的病在皮肤的表层、在肌肤之间与在肠胃里时,还只是属于量方面的变化,通过汤熨、针灸与服几剂清火去热的药,还可以治疗;但等到病深入到骨髓之中,即已经发生了质变时,即使像扁鹊这样有名的医生也无能为力了。最后,尽管蔡桓公翻然醒悟,派人遍索扁鹊,但是为时已晚,只能在痛苦与悔恨中死去。通过这个寓言故事,人们可以明白两个道理:第一,任何事物都有一个发展的规律。大病是由小病发展起来的,许多的量变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因此,对于疾病或其它坏事,都必须防微杜渐,及早解决问题。否则,如果自以为是,讳病忌医,错误就会越来越严重,以致发展到不可救药的地步。第二,正如蔡桓公在听到扁鹊的病情报告后不愿意承认一样,疾病或其它坏事在开始阶段,并不是会轻易被人们所认识的。因此,决不可以掉以轻心、麻痹大意, 拒绝别人的善意批评。

【相关名言】

宁可因为真话负罪, 不可靠了假话开脱。

——波斯·萨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