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甄·普天之泽》注释,意译与解说

《唐甄·普天之泽》注释,意译与解说

吾尝观于田矣。天久不雨,诸苗将槁。吴中之人,农众而力勤,车汲之声,达于四境。然灌东亩而西亩涸,灌南亩而北亩涸,人力虽多,无如之何。迨夫阳极阴起,蒸为云雾,不崇朝而遍于天下,沛然下雨,濛濛不休。旦起视之,苗皆兴矣。沟塍蔓生之草,皆苗甲青青矣。人力之勤,不如普天之泽也。以人譬苗,以雨譬政。

——《潜书·恤孤》

【意译】

我曾经察看过农田。天很久不下雨,各种作物都将干枯。苏州地方人民,农民多而且勤劳,水车汲水声音传彻四方,可是灌湿了东面的农田而西面的农田仍然干旱,灌湿了南面的农田而北面的农田仍然干旱,尽管人们费力很多,也拿它没办法。等到阳到了极点也就要转化阴(干到了极点,阴雨也就要来了),于是阴气上升而为云雾,不到一个早晨就遍布四空,云厚而雨大,迷迷濛濛下个不停。早晨起来一看,各种作物都复苏过来了,水沟边田埂上的爬藤草,也都萌芽青青。人力的勤奋, 比不上普天的润泽。人就好像苗一样, 雨就好像为政一样。

【解说】

久旱不雨,光凭农民日夜的劳作是无法遍救涸泽之灾的,而一场大雨一夜之间便使枯苗起死回生,真可谓“人力之勤,不如普天之泽也”。而作者的立意当然不是想说明苍天的威力,因为这对于古人来说,已无须再作更多的论证。可是人间就不同了,并不是人人都能真正明白作者所想阐明的道理的。中国人是聪明勤劳的,曾经创造出举世瞩目、光辉灿烂的古代文明, 可是到了近代,中国人还是原来的中国人,还是像吴中之人一样,“农众而力勤”,可是国家却已处于落后挨打的境地,为什么呢?作者已经事先作了回答: 天久不雨。人民处在几千年历久不变的封建专制的铁屋子里面,不见阳光,虽有神仙般的智慧和创造力,也要枯萎衰败。经济混乱造成的浪费,仍然可以用金钱去衡量,而政治腐败造成的创造力的浪费和枯萎,则是无法用金钱来衡量的。所以在“干旱”的封建专制制度下,诸如教育救国、科技救国、文化救国等等一切车汲灌溉式的济世良方都无济于事,都不过是梦想,一切富国强兵的西技,也都无法收到大效,一部近代史便是最好的证明。唐甄所处的时代,正是世界发生重大转折,而中国开始趋向落后的开端,这个时候,尽管唐甄看到了政治的巨大威力,并且看到了封建专制制度的病态,敢于痛斥皇帝是 “杀人的大手”, 呼吁 “抑尊”, 让 “位在天下之上者, 必处天下之下”,可惜的是,唐甄还只是把实现“必处天下之下”的愿望寄托在统治者个人的良知之上, 而没有想到任何享有至高无上权利的封建统治者都是不愿“必处天下之下”的,所以他还不能去设想一种能够保证“位在天下之上者,必处天下之下”的政治制度。而这时的中国社会又恰恰正处在必然地再度依靠“农本”走上复兴之路的回光返照的阶段,盛唐理想的希望之光, 又再度照耀硝烟初散、伤痕累累的劫后河山。阳光之下的炫惑,又一次使中国错过了走向新文明的机会。难道这就是历史的必然?

【相关名言】

人民之所以要有首领,乃是为了保卫自己的自由,而不是为了使自己受奴役,这是无可争辩的事实,同时也是全部政治法的基本准则。

——法国·卢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