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以外,仍有知识》寓言赏析

《知识以外,仍有知识》寓言赏析

楚国有个老头儿,他家里世世代代都是靠养猕猴为生。据说他家有一部《驯猴经》,所以不但猴子养得多,而且每个猴子都膘肥体壮的,人见人爱,这个老头儿名声也因此大振,楚国人称呼他“狙公”,意思就是像猴子爸爸一样的人。

郁离子与狙公也算是朋友。因为郁离子要采药,有些药却长在人根本到不了的地方。他曾问狙公借了一只小猴,那小猴善解人意,只消比划几个手势就明白了,从山崖上爬下去将那棵极难采到的药草采来。虽说狙公向郁离子要了不菲的租金,但终究是帮了郁离子一个大忙,所以他们也算是朋友。郁离子每次路过狙公住处,总要来看看他,顺便也看看那只曾帮过他大忙的小猴。

这一天,郁离子又来到狙公所在的地方。一到狙公家,不由大吃一惊,只见狙公的家里一片狼藉。篱笆倒了,屋顶漏了,墙也塌了。郁离子抢步进去,更是大吃一惊,只见床上躺着一具白骨,看身上残存的衣服,应该就是狙公。狙公家里原本养着很多猴子,这些猴子天天为他干活,摘花采果,洒扫庭除,特别聪明的连做饭也会,狙公在家只需要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就行了。现在屋前屋后已看不到一只猴子,原本种着菜的园子也已成为一片荒地。而狙公既已成为白骨,死了总也有一段日子了,郁离子实在想不到他会落得这么个结果。

郁离子将狙公的遗体埋了,四周又看了一圈。那些篱笆都是从里向外倒的,显然并不是外面有猛兽冲进来,恐怕是猴子造反的结果。看这情形,定然是猴子们不愿再为狙公干活了,一块儿逃跑的吧。郁离子想着,心里也不知是什么滋味。他也不太喜欢狙公,但狙公总还算是自己的朋友,他死得如此凄惨,总要给他讨个公道。郁离子知道,猴子喜欢吃新鲜蔬果,就弄了些新鲜玉米来,又做了个大笼,找到了猴子们出没的地方,就放了下来。

第二天,他来到放陷阱的地方,一眼就看见里面有一只小猴。这小猴被关在笼子里出不来,正惊慌失措地向外张望。看到郁离子,却不那么害怕了,反而显得十分高兴。郁离子走到笼边,拔出了采药的小刀。看到刀子,小猴眼里登时又露出惊恐的神色。正当郁离子要把小猴捉出来时,他突然听到一个声音道:“郁先生,饶了我吧。”

这声音是从小猴嘴里发出来的。郁离子大吃一惊,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他看着这小猴,慢慢道:“你会说话?”

小猴忙不迭地点头,模样活像个孩子。郁离子心中微微一疼,但他仍然狠下心来,道:“你们为什么要杀了狙公?”

小猴看样子也吃了一惊,道:“我们没有杀他啊,我们只是逃了出去。”

“为什么要逃?”

小猴低下头。好半天,才道:“郁先生,那一次我跟你去采药,你对我一直很好。可是你知道狙公是怎么对我们的么?”

狙公很会驯猴,虽然他被人戏称为猴子爸爸,不过他对猴子却并不像爸爸一样爱护,倒是极为苛刻。当初郁离子就见狙公每天早上在庭院中分派猕猴工作,让老猴率领小猴子上山去摘取草木的果实。到了晚上猴子回来以后,狙公把猴子采来的东西拿走十分之一。要是猴子不肯给,狙公手上又总拿着一根鞭子,几鞭下去,就把那只不肯就范的猴子打得遍体鳞伤。郁离子见过一次狙公教训猴子,很有点同情那些小猴。但猴子是狙公养的,他劝了狙公几句,狙公当面说会对猴子好一点,但郁离子走后,只怕仍是老样子。听了小猴子的话,郁离子道:“那你们做了什么?”

小猴道:“也没做什么。只是有一天,大家采到的果子很少,狙公把那些果子全都拿走了,不少猴子只得挨饿。这时有个兄弟忽然站出来对大家说:‘山上的果子,是狙公种的吗?’一些大一点的兄弟就说:‘当然不是,山上的果子在我们祖辈的时候就有啦。无论是桃子还是萝卜,都是自己长出来的。’那个兄弟又问道:‘那么为什么我们要把辛苦采来的好吃的东西都上交给他?没有狙公,难道我们就不能去采吗?我们采到的果实我们自己为什么不能享用?’于是兄弟们都说:‘不对,不对,谁都能去采的。你看山下住的那么多农民伯伯,不也上山去采果子吗?他们每天采了好多果子以后,都回去和自家人一起吃了。’于是那个兄弟就说了:‘那狙公凭什么要叫我们把辛苦采来的果子都交给他?他又凶狠,又贪吃,从来不见他干活,但是他吃得比我们都好,我们每天只能吃一丁点东西,冬天受冻,夏天顶着烈日干活,过得这么辛苦,我们为什么要白白被他奴役,白给他干活呢?’话还没说完,别的兄弟们全都激动起来。它们叫道:‘不行,不行,我们以后再也不要过这样的日子!’它们当天晚上趁狙公睡着后,一块儿折断了笼子的栏杆,把栅栏全都拔了,把狙公存着的水果全都搬在身上,一块儿逃走了。这以后,我们就什么都不知道了。”

听了小猴的话,郁离子半晌说不出话。过了许久,他拉开笼子的门,也不说什么,转身向山下走去。

入选理由

有些道理很简单,但说破却需要勇气。

燕垒生语

《格林童话》里有个故事,说有个魔鬼,人人都不知道他的名字,因此他具有魔力。可一旦被人知道了他的真实姓名,那他所拥有的一切力量就全完了。这个故事里的魔鬼,与刘基在《郁离子》中所说的那位狙公何其相似乃尔,中西方的智慧,再一次显示出殊途同归。

山上长满了果树,不是某个人种植的,而猴子本身也具备采果子的能力,并不需要别人的帮助。这些非常简单的道理,在小猴子说出来之前,那些猴子没有一个想到。身上的枷锁要解脱总是容易的,心上的枷锁却难以挣脱。动物园里的大象并不需要又粗又大的铁链绑着,因为当它还是一头小象的时候,曾经拼命挣扎过,但从来没有一次成功,所以大象心里就留下一个“只要是绑着的,就无法挣断”的概念,于是等它长大了,明明轻轻一挣就可以断裂的细绳,在大象看来仍然坚不可摧。那些猴子与动物园里的大象一样,被狙公的暴力镇住了,陷入了一个怪圈:采果、献果,否则被打。它们只能看到采到果子后的这两种结果,却看不到第三种,直到一个小猴子说破,这才恍然大悟,原来还能有第三种选择:逃跑。

其实,我们的视野总是受到种种局限,自己也远远没有自认的那样聪明。曾经有人做过这样一个心理实验,空中悬挂一根绳索,桌上则有一把剪刀和一根细棍,对面有一个人,要求你利用工具将绳索的头交到对方手中。当第一个人用细棍费力地将绳索拨到对方面前后,后面的人就无一例外都选择了细棍,没有一个人想到还可以将剪刀当做重锤,利用摆动,就可以轻易地把绳索递过去。第一个人的成功经验是宝贵的,但另一方面却也给后来者造成了心理盲点,使得后继者不再愿意采取不同的方法,而这就造成了萧规曹随,故步自封。假如这时你想得更远一些,突破你的已知,那么就会发现,原来除了你知道的一切,还有一个你完全陌生的世界。

那只勇敢的小猴正是这样做的。它剥开了“已知”这层坚硬的果壳,终于发现了里面还有一个更香更甜的果仁:自由。很简单,但也很难。因为虽然仅仅一步之遥,你要付出的,却是极大的勇气。

原文回放

楚有养狙以为生者,楚人谓之狙公。旦日必部分众狙于庭,使老狙率以之山中,求草木之实,赋什一以自奉,或不给,则加鞭棰焉。群狙皆畏苦之,弗敢违也。一日有小狙谓众狙曰:“山之果公所树与?”曰:“否也,天生也。”曰:“非公不得而取与?”曰:“否也,皆得而取也。”曰:“然则吾何假于彼,而为之役乎?”言未既,众狙皆悟。其夕相与伺狙公之寝,破栅毁柙取其积,相携而入于林中,不复归。狙公卒馁而死。郁离子曰:“世有以术使民而无道揆者,其如狙公乎?惟其昏而来觉也,一理有开之,其术穷矣。”

——明·刘基《郁离子·术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