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速则不达》寓言赏析

《欲速则不达》寓言赏析

宋国有一个农夫,每天在地里辛劳。农夫种庄稼,面朝黄土背朝天,一年四季都没有空。春种秋收,每天都要忙,涝了要排水,旱了要浇水,生了虫要捉,长了杂草要锄掉,等到秋收时还要防备麻雀来偷嘴。这农夫有几亩地,每天一大早到地里干活,非等月亮上来才能歇息。就这样,日子一天天地过去。

有一天,这个农夫锄完了一畦草,倚着锄头看着地里的庄稼。庄稼长势不错,今年多半是一个丰收年。他越看越是欢喜,心想:“今年有了收成,打上两斤酒,买块肉,再给老婆儿子扯几匹布做身新衣服,好好地过个年吧。”他越想越美,只觉眼前的稻田里已是金黄一片,沉甸甸的麦穗一个个坠下来,打下来的麦子连米仓都装不下了。等运到城里卖掉,一家大小全都换上了新衣服,围着火炉吃上一锅肉菜,喝几口小酒,实在有点乐不可支。

正想得欢喜,锄头一歪,他差点摔下来。定睛看去,田里仍是一片绿油油的秧苗,顶多也不过一两寸长。想要结出麦穗,真不知是什么时候的事了。他叹了口气,知道那些新衣服和酒肉还是遥不可及的事,转身回家去了。

回到家里,他还在满脑子想着田里的事。一年四季,春播秋收,到了冬天农闲就只能在家里待着了。年年如此,秋后坐吃山空,往往会青黄不接。他记起以前与人闲聊,说南边地气温暖,草木经冬不凋,那里的庄稼一年能种两季,有些地方甚至能种上三季。假如在这里也能种上两季甚至三季,日子岂不好过许多?每年的粮食也就足够吃了,不至于到了冬天米仓见底,连个年都过不好。他想着想着,终于睡去。在梦里,他梦见自己来到田里,一声令下,庄稼齐刷刷地往上长,早上种下去,晚上就已结实,等着打上来了。

第二天一大早,他刚睁开眼,翻身穿好衣服便要下地。日有所思,夜有所梦,说不定这个梦就是个现实呢。可是到了地里一看,庄稼仍然是些短短的秧苗,要长出麦穗仍然不知是哪一天的事。他不由大为失望,这一天的锄头也觉得特别沉重,几乎挥之不动。

就这样,他想了好几天。每天一闭眼,田里的秧苗就长起来,早上一看,却仍和昨天没什么两样。因为老是想着这件事,秧苗长得似乎更慢了,每天都没什么变化,这农夫甚至觉得一天比一天短——尽管他也知道这同样不可能。

这一天早上起来,他眼睛直直的,像是中了什么邪。他妻子见这情景,不禁有点害怕,小声对儿子道:“孩子,你爹这是怎么了?”

儿子年纪还小,每天放牛,也是早出晚归。听母亲这般说,看了看父亲,也小声道:“阿爹有心事吧。”

“种个田有什么心事,今年天时不好么?”农夫的妻子心中忐忑不安起来。可今年明明风调雨顺,该下雨就下雨,雨水也不至于多得淹烂禾苗。家里虽穷,但日子过得也算和美,几个人身强体健,连儿子今年也没生过病。去年的余粮足够吃到今年秋后。她想了又想,怎么想也想不出孩子爹心里担心的是什么。有心要问问,但看这农夫面色不善,只怕问了会自讨没趣。

唉,不管他了。农夫的妻子平时也很忙,张罗着喂鸡喂鸭,还养了一匾蚕,每天采桑就够她从早忙到晚。孩子的爹就算有心事,只要不生病,每天仍然下地,别的就不用多想。

这一天忙忙碌碌地也就过了。等黄昏时,儿子赶着牛回家了,农夫却还没回家。一开始还以为田里事情忙,可等了又等,饭菜也热过好几遍,仍然不见农夫回家,农夫的妻子心里急了起来,对儿子道:“快去田里看看你爹,到底出了什么事,这么晚还不回来。”

儿子正要出门,门却“砰”的一下开了,农夫扛着锄头歪歪斜斜地走了进来。他把锄头往门背后一竖,便一屁股坐到长凳上,沙哑着喉咙上气不接下气地道:“今天可累死我了。”

看到丈夫累成这样,妻子心疼之极,端上热好的饭菜,道:“今天怎么累成这样子?快歇歇吧,先喝口水,慢慢吃。”

农夫喝了水顺顺气,道:“前一阵我见禾苗长得太慢,心里急啊。想了这几天,总算想出了一个好办法,以后它们长得快了,一年总能收个三四遍吧。”

妻子并不知道丈夫想出了什么好办法,但听他说一年能收三四遍,实在有点难以置信。趁着丈夫在家吃饭,妻子偷偷对儿子道:“快去看看,你爹到底做什么了。”儿子听父亲说能让庄稼一年收三四遍,也很觉得稀奇,于是赶紧跑到田里去看。到了田里一看,不由大吃一惊,原来农夫竟是把所有禾苗拔高了一截,看上去长得快,但现在全都枯死了。

入选理由

耐心守候是一种难得的美德。

燕垒生语

“揠苗助长”的故事出自《孟子》。儒家的两大圣人虽然本源一致,表现却大大不同。孔子是个理想主义者,而被尊为亚圣的孟夫子却是个现实主义者,他并没有太多的温良恭俭让,倒更类似那些靠嘴皮子吃饭的说士,是个滔滔不绝的雄辩家。这个故事,就出自他与公孙丑之间的对话。当公孙丑问到什么叫做浩然之气时,孟轲先生说了长长的一段。说到“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就讲了这个宋人揠苗助长的故事。

英国早逝的天才诗人济慈的名诗《希腊古瓮曲》中有两句名言:“真实即是美丽,美丽即是真实。”(Beauty is truth, truth is beauty)在济慈看来,自然界的一切都是美的,只要没有经过人为的矫揉造作。无独有偶,清末龚自珍的《病梅馆记》也持有同样的观点。龚自珍认为,经过人为修饰的梅桩是病态的,必须打破瓦盆,种在地里让它自由生长,那才是真正的美。言外之意,他们歌颂的都是个性的解放。孟夫子的观点,可以说与他们暗合。在亚圣公看来,要养浩然之气,事前不要有太多的预期,不要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也不要脱离实际,急于求成。

这三点都是大实话,并没有什么高深莫测的道理,有的只是实用。俗话说希望越大,失望也就越大,爬得高摔得重,所以不要有太大预期,也就不会有太多失败后的痛苦了。而有恒心,不要半途而废,更是说得不需要再说的简单道理。最后一点“勿助长”则是孟夫子的所得。孔子可以说“见义不为无勇也”,在孔子心目中,好事都必须去做,所以他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目标,可以周游列国,纵然四处碰壁,仍然毫无悔恨。但孟子的看法就要圆通得多,在孟子看来,任何事都有其必然,不必着急。不切实际的雄心壮志不可取,不正常的发展速度同样不可取,所以超出常理的努力都是不必要的。这种想法就与孔子大大不同了,应该也是现实使得儒家在发生变化,变得更实际,更有可操作性。

对于现代人来说,先人的智慧仍是一座取之不尽的宝库。很多时候,我们会因为种种做不成功的事而烦恼,然而如果孟子有灵,那他一定会告诉我们,这些烦恼都是不必要的。任何事都有可能失败,也自有其规律在。等待吧,等到了结果,自然会欣喜,等不到结果,也不必悲伤,只要坦然地顺天应时,定会平和地度过此生。

原文回放

宋人有悯其苗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孟子·公孙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