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清海·馕神小传》原文|主题|赏析|概要

文学名作《宋清海·馕神小传》原文|主题|赏析|概要

作者简介 宋清海,男,辽宁省庄河县人。出生于一个“农业世家”。1962年小学毕业,经过3年的劳动,于1965年参军。服役期间,北上大兴安岭,南下秦岭大巴山,西出天山大戈壁。青春最美好的年华在铁道兵的筑路生活中度过。1981年底转业到铁路部门工作,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宋清海于1971年夏天开始做“文学梦”,除1975年发表一出小独幕歌剧外,他的第一部中篇小说直到1982年6月才得以问世。至今已发表和出版中、长篇小说十余部。《馕神小传》获第四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自知才气不足,唯有靠生活底子;自知灵气不够,只有靠“苦磨”。永不忘打隧道时用 “寸”计算进度。

内容概要 在榆树屯,没有人不可怜梁仓满老头,又没有人不鄙视他的为人。他不肯把老房子倒出来让大儿子养蘑菇,惹怒了大儿媳玉芝。于是,男人梁万斗便成了她的出气筒。梁万斗曾经去求过几回,都被爹拒绝了。眼下,经不住老婆的骂,又去老房子找爹去了。每逢集市,仓满老头都要来小饭馆帮忙,以便吃一顿别人吃过的残汤剩饭。尽管有人耍弄他、有人嘲笑他,但由于他来常了,一切又都很自然。见爹还吃榆树叶和菠菜根,梁万斗心里很难过。作为老大,他很可怜这个被人瞧不起的父亲。老伴死后,仓满老头在儿子家吃了几个月的现成饭,突然自起锅灶,不去儿子家吃饭了。从那以后,除了口粮田打下的粮以外,他每年都要买粮。从而获得了远近闻名的“馕神”外号。榆树屯多数人家缺粮是从1959年的秋冬开始的。梁家却总是缺粮。仓满老头一年年为一家人的吃饭而奔忙。但他从来没有失望过。他坚信有穷人没穷山,凡是黄土里长出的东西都能吃。他带领全家吃过榆树叶、槐树花、杨柳叶等。他自己还吃过不少虫子。见儿子来了,他很高兴。而看到父亲从饭馆里带回来的剩饭,儿子的脸红了。梁万斗又提起借房子的事,仓满老头又拒绝了。多少年来,因为缺粮,因为挨饿,梁万斗过尽了屈辱的日子。如今他富裕了,他有钱了,儿子也大学毕业当上了技术员。他觉得自己的腰杆硬了。他不想像爹那样,一辈子只种点粮食。他要当养蘑菇的专业户。傍晚,玉芝回来了。进门就交给他一份合同。在玉芝的威逼下,他打算再去和爹商量借房子的事。每年春天,仓满老头都要去东山栽树,这次他刚栽完,便发现树苗被支书的儿子偷走了。然而,他的儿子见父亲受人欺侮,却谁也不管。就因为当年他为一家寻找吃食的行为,使儿孙们觉得耻辱。梁万斗派儿子有良前来借房子,又被仓满拒绝了。梁万斗要去帮助爹抹老房子。玉芝又大骂起来,人围了一大群。儿子有余赶来,制止了母亲的这种行为。他同父亲一道去为爷爷抹房子。有余最佩服他爷爷,爷爷在他心目中始终是个英雄,当年那拉倒骡子的壮举曾使他为之倾倒。爷爷为了粮食的一些做法,又让他感到耻辱。然而,他懂得的道理越多,对爷爷也就越发理解。他觉得爷爷太孤单了,可怜他的人太少了。为了帮助爷爷修理老房子,他找了几位叔叔,可是,没有人肯出来帮忙。梁有余和爷爷一道吃饭,见爷爷还吃菠菜根,有余心里很不是滋味。他觉得再也不能让爷爷过这样的日子了。有余并不喜欢他的母亲,可母亲想当养蘑菇专业户的大胆决策又让他吃惊。然而,通过和母亲的一席对话后,他的心又凉了。看到有那么多的人去参观大儿子的蘑菇棚,仓满老头觉得很自豪。但同时又对人们养蘑菇、不种地而感到忧虑。在琢磨吃的、琢磨粮食的时候,他的思维比电脑还快。为了长久地储存粮食,他试验了多种方法。由于怕人们不种粮食,只养蘑菇,他只好把他的“祖传秘方”一丝不差地向人们介绍。可是没有人听,孙子教人养蘑菇,爷爷教人存粮食,人们只觉得这很有意思。面对人们的不解和嘲笑,仓满老头呆呆地愣了半天,听说儿子万斗把责任田让给了李世福,租用李家的房子养蘑菇,仓满老头火冒三丈。他把儿子叫到家里来,一拳把他打倒。梁万斗有生以来第一次感到他和父亲之间似乎还有些“差距”。梁有余也有点生爷爷的气。看到被撕毁的自己的一篇作文,又勾起了他对爷爷的全部尊敬。他是多么希望爷爷能离开老房子,过一种新的生活啊!见到孙子,仓满老头的气全消了,爷孙俩又重归于好。从话语中,有余觉得爷爷还在担忧中国的粮食问题,担心再出现1958年的现象,闹饥荒。听着爷爷的话,梁有余被一种情感的力量慑服了。他佩服爷爷的忧虑,他感觉到了爷爷那忧虑中的深沉。他和爷爷谁都无法说服谁。仓满老头提醒明天是清明节,有余又想起了1963年死于清明节的奶奶。仓满老头起得很早。每年清明节,他都要向老伴的坟上撒把五谷,总觉得老伴在那边挨饿似的。他从集镇上买菜归来,有余满头大汗地跑来问他老叔回来没有。听说老儿子要回来,仓满老头真高兴,已经有7年没见到老儿子了。可是,五儿子回来后,一是不想回家乡,二是不想见爹爹。这使梁有余大为不解。经他一劝再劝也无济于事。后来,他提出今天是清明节,要给奶奶上坟,梁万石才答应留下。可他仍觉得有这样一个爸爸是个耻辱。看到老房子,他心头一震,看到坟地,他更觉没脸见母亲。他回头要走,又被有余拦住了。玉芝20年来第一次走进老房子,仓满老头吓了一跳。她强作笑容,提起万石住在她家,又提起老房子,一句句话刺进仓满老头的心。夜里,他来到万斗家,从窗户里,他看到了心爱的老儿子。可老儿子正在发誓决不见这样的父亲。老人的心被击碎了。第二天一早,他做好了饭,等老儿子来吃。然后便来到集市上。帮饭馆的人干完活后,一反常态地空手而走。在牲口市场上,经不住人们的赞扬,他要为众人进行拉倒骡子的表演。在人们的欢呼声中,老汉用尽他生命的最后一丝力气,拉倒了骡子,他也从此永远倒下了。几天后,当仓满的儿子们打开老房子所有的房间时,发现里面有五个大囤子。上面分别用纸条写着老大、老二、老三、老四、老五。这是仓满老头一生为儿孙们节约粮食啊!万斗和有余放声大哭。这时,他们才了解了他们的前辈,他的一切屈辱都是为了儿孙们啊!他们好像这时才突然想到老人是死了,埋了。但是,这座老房子终于要被新房子取代了。

作品鉴赏 当我们初看这部作品的标题时,“馕神小传”似乎没有什么引人注目之处。当我们初读这篇作品的故事时,那种地、存粮、养蘑菇的情节也似乎更没有什么牵动人心的地方。而当我们最终了解了主人公的结局又回味作品中人物的名字时,就会惊讶地发现,它们竟带有那么鲜明的时代印记,它们竟蕴含着那么深邃的思想。“梁(粮)仓满”、“梁 (粮)万斗”、“梁 (粮)万升”、“梁 (粮)万囤”、“梁 (粮)万石(担)”、“梁(粮)有余”。这个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离不开、也不可能离开的“粮”字,无疑就是一个符号,一个“以食为天”的中华民族赖以繁衍生息的符号。而这个用 “仓满”、“万斗”、“万升”、“万囤”、“万石”、“有余”等衬托起来的“粮”字,无疑又是一种象征,一个寄托着世世代代的中国人民幸福美好的生活愿望的古老的象征。吃饭问题是我们这个农业大国的头等大事,温饱问题又曾使多少人为之奋斗、为之流血、为之牺牲。而当我们的农民终于从贫穷和饥饿的困惑中走出来的时候,当他们从简单的小农经济向更广的经济领域迈进的时候,旧的传统观念便同新的经济思维发生了猛烈的碰撞。这是一次带有悲剧色彩的碰撞。宋清海的中篇小说《馕神小传》就是这样一曲旧观念终被新观念取代的无尽的挽歌。如果说梁家的“粮”字,是中国农民赖以生存的精神符号的话,那么,梁仓满一家就是中国无数农民家庭的缩影。如果说梁家的祖孙三代浓缩了中国几代农民的性格特征的话,那么,处于这组人物群像的中心地位的,便是梁家的顶头人物梁仓满。这是一个充满了悲壮和悲剧色彩的人物,是一个历经生活的磨难和社会变革的人物,是一个敦厚、老实、善良而又死守传统观念不放的老一代农民的典型。浓厚的家庭观念,对土地的强烈渴求,对温饱的无限憧憬,构成了他的基本性格特征。生活的贫困和艰辛,使老伴过早地离世。是他一个人含辛茹苦地把五个儿子抚养成人。不管儿子们怎样不理解他、不孝顺他、甚至以他为耻,不想见他,但他却做到了一个父亲所能做到的一切。也许是中国古老而传统的土地观念已渗透到他的灵魂里、血液中,仓满老汉对土地有着一种特殊的感情。土地是他的命根子,是他赖以维系生命的精神支柱。所以,当他听说儿子为了养蘑菇而把土地抵押出去的时候,竟豁出命去保护土地,甚至打了儿子。也许是那个不正常的年月所造成的饥饿把他吓坏了,仓满老汉一生都在忧虑中度过。他担心人们不种粮食,他害怕再出现大饥荒。在那种年月中,他曾一次次冒着生命危险,带头试吃各种野菜、树叶、树皮和昆虫。为了一家老小不挨饿,他不惜忍受别人的嘲弄、讽刺和耻笑,忍受儿子的冷落。即使到了80年代,他仍旧每天吃着野菜,甚至到饭馆吃别人的剩饭。他倾注一生的心血,为五个儿子储备了五大囤粮食。作者明确地指出,仓满老汉并不天生就是一个窝囊废,一个甘受人耻笑的可怜虫,更不是什么“馕神”,而是一个有着拉倒骡子力气的英雄。当作家以他再次拉倒骡子而轰轰烈烈地结束自己一生时,当作品在结尾处第一次披露仓满老汉存在老房子中的五大囤粮食时,一个刚毅、高大的慈父形像便令人信服地矗立在读者的面前。然而,时代在变,人民的生活在变,各种观念也在变,而唯独仓满老汉的粮食观念没有变。不管农村经济怎样向市场经济飞跃,不管农民们在搞什么经营,他都不闻不问,依然死死地固守着那几间祖上传下来的老房子。虽然他曾有过深层次的忧虑,虽然他的举动改变了在儿孙们和众人眼中的形象,虽然他是在一次壮举中走完自己的坎坷人生的,但他至死也未能迈出老房子一步。新时代的脚步已经迈上了他的门槛,可他却视而不见,不予理睬,这就是他的悲剧。那座陈旧的老房子,像一副沉重的历史负担,压得他一生喘不过气来。随着他的消失,那座老房子也将成为历史。这是旧观念的挽歌,是新生活的号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