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秋夜》原文、赏析、鉴赏
鲁 迅
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
这上面的夜的天空,奇怪而高,我生平没有见过这样的奇怪而高的天空。他仿佛要离开人间而去,使人们仰面不再看见。然而现在却非常之蓝,闪闪地眨着几十个星星的眼,冷眼。他的口角上现出微笑,似乎自以为大有深意,而将繁霜洒在我的园里的野花草上。
我不知道那些花草真叫什么名字,人们叫他们什么名字。我记得有一种开过极细小的粉红花,现在还开着,但是更极细小了,她在冷的夜气中,瑟缩地做梦,梦见春的到来,梦见秋的到来。梦见瘦的诗人将眼泪擦在她最末的花瓣上,告诉她秋虽然来,冬虽然来,而此后接着还是春,蝴蝶乱飞,蜜蜂都唱起春词来了。她于是一笑,虽然颜色冻得红惨惨地,仍然瑟缩着。
枣树,他们简直落尽了叶子。先前,还有一两个孩子来打他们别人打剩的枣子,现在是一个也不剩了,连叶子也落尽了。他知道小粉红花的梦,秋后要有春;他也知道落叶的梦,春后还是秋。他简直落尽叶子,单剩干子,然而脱了当初满树是果实和叶子时候的弧形,欠伸得很舒服。但是,有几枝还低亚①着,护定他从打枣的竿梢所得的皮伤,而最直最长的几枝,却已默默地铁似的直刺着奇怪而高的天空,使天空闪闪地鬼眨眼;直刺着天空中圆满的月亮,使月亮窘得发白。
鬼眨眼的天空越加非常之蓝,不安了,仿佛想离去人间,避开枣树,只将月亮剩下。然而月亮也暗暗地躲到东边去了②。而一无所有的干子,却仍然默默地铁似的直刺着奇怪而高的天空,一意要制他的死命,不管他各式各样地眨着许多蛊惑③的眼睛。
哇的一声,夜游的恶鸟飞过了。
我忽而听到夜半的笑声,吃吃地,似乎不愿意惊动睡着的人,然而四周的空气都应和着笑。夜半,没有别的人,我即刻听出这声音就在我嘴里,我也即刻被这笑声所驱逐,回进自己的房。灯火的带子④也即刻被我旋高了。
后窗的玻璃上丁丁地响,还有许多小飞虫乱撞。不多久,几个进来了,许是从窗纸的破孔进来的。他们一进来,又在玻璃的灯罩上撞得丁丁地响。一个从上面撞进去了,他于是遇到火,而且我以为这火是真的。两三个却休息在灯的纸罩上喘气。那罩是昨晚新换的罩,雪白的纸,折出波浪纹的迭痕,一角还画出一枝猩红色的栀子⑤。
猩红的栀子开花时,枣树又要做小粉红花的梦,青葱地弯成弧形了……我又听到夜半的笑声;我赶紧砍断我的心绪,看那老在白纸罩上的小青虫,头大尾小,向日葵子似的,只有半粒小麦那么大,遍身的颜色苍翠得可爱,可怜。
我打一个呵欠,点起一支纸烟,喷出烟来,对着灯默默地敬奠这些苍翠精致的英雄们。
一九二四年九月十五日
《秋夜》是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的一篇深刻、优美的散文诗。它以浓郁的抒情笔调,通过对秋夜、枣树、小青虫、小粉红花等的描绘,表示了对黑暗统治势力的愤怒和抗争,对英勇抗击黑暗、不畏强敌的革命者的崇敬和赞美,对追求光明、不惜牺牲的进步青年的同情和爱护。
作者运用象征手法,赋予他所描写的景物以人的性格,使它们代表不同类型的社会人物,借以寄寓自己的思想感情。在作品中,秋夜天空凛冽、肃杀的景象,象征丑恶、黑暗的现实社会;枣树是在黑暗中傲然挺立、坚强不屈的战士的象征,倾注了作者对具有刚强性格和韧性战斗精神的革命者的歌颂和追求;为驱逐黑暗、迎接光明而焚于烈火的小青虫们,象征一些积极进取、为美好的理想而英勇献身的青年;小粉红花象征当时遭受反动势力压迫而缺乏积极斗争勇气的青年,作者同情他们的不幸遭遇,批评它们的脆弱。作者又借“我”对胜利的欢呼,对光明未来的神往,表达了自己坚韧不屈的战斗意志和乐观主义精神。
散文诗一般短小,不分行,不押韵,它比散文更为凝练、集中,富有诗的意境,语气较为含蓄,是介于散文与诗之间的一种文体。在散文诗或抒情散文中经常运用象征手法,即通过某一具体形象(象征物)来表现抽象事物或思想感情(象征义),使所要描写的对象形象更突出,所要表达的意思更为含蓄和深刻。
注释
①本篇最初发表于1924年12月1日《语丝》周刊第三期,后收入散文诗集《野草》。① 低亚:低压,低垂。② 月亮也暗暗地躲到东边去了:这是作者在深夜里一瞬间的感觉,并非月亮真的向东移动。③ 蛊(gu骨)惑:存奸诱人,使之迷惑。④ 灯火的带子:指煤油灯的灯芯。⑤ 栀(zhi知)子:即黄栀子。常绿灌木,夏季开花,很香,一般为白色,也有红色的;结的果实也叫栀子,可以入药,用以清热解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