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文学·康有为·过虎门》原文、赏析、鉴赏

《清代文学·康有为·过虎门》原文、赏析、鉴赏

粤海重关二虎尊〔2〕,万龙轰斗事何存〔3〕?至今遗垒馀残石〔4〕,白浪如山过虎门。

〔1〕这首作于光绪十三年。虎门,在广东东莞市西南海中,东有大虎山,西有小虎山,对峙如门,故称。康有为(公元1858~1927),字广厦,号长素,广东南海人。曾先后七次上书光绪皇帝,积极鼓吹改良主义理论,提出变法主张,成为19世纪末重要的思想家和政治活动家。戊戌变法失败后,康有为逃往日本。后组织“保皇会”,鼓吹君主立宪,反对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革命运动。他的前期诗作直抒怀抱,有理想,有激情,富于浪漫主义色彩;后期的作品则情调低沉,思想落后。有《康南海文钞》、《大同书》等。

〔2〕>二虎尊:二虎,指大虎山、小虎山。尊,同“蹲”。

〔3〕“万龙”句:慨叹当年的激战情事已成为历史陈迹。

〔4〕“至今”句:明、清两代都曾在虎门构筑炮台。鸦片战争前,林则徐为了巩固海防,又有所增设。林则徐被革职后,琦善卖国求荣,裁军撤防,致使虎门炮台多被英军攻陷拆毁,只剩下一堆堆残石遗迹。

作为我国的海防要塞,虎门曾是民族英雄林则徐等杀敌卫国、抵御外辱的战场。而今这里只剩下了遗垒残石,奔腾的浪花正冲刷着英雄们洒下的斑斑血迹。想到国家的危亡,民众的苦难,作者难抑心中的忧愤,于是写下这首凭吊遗迹的绝句,语言平易,但寄兴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