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红》原文、赏析、鉴赏

《萧红》原文、赏析、鉴赏

萧红(1911~1942),本名张迺莹,黑龙江省呼兰县人。早年丧母,饱受继母与父亲的虐待。在祖父的支持下,进入县城的小学校读书。1927年考入哈尔滨市第一女子中学。在中学里,开始接受“五四”以后出现的各种新思潮的影响,并对美术和文学发生了浓厚的兴趣。1928年因参加哈尔滨学生反日大游行,被取消学籍返回故乡。1930年秋因反抗包办婚姻离家出走,之后与青年作家萧军结婚,开始文学创作。1933年10月,两萧的短篇小说集《跋涉》自费在哈尔滨出版。1934年初夏,双双南下,11月底,他们在上海第一次与鲁迅会面。1935年12月,在鲁迅帮助下,萧红的长篇小说《生死场》在上海出版,此书“给上海文坛一个不小的新奇与惊动”(许广平:《追忆萧红》),萧红从此登上文坛。1936年7月,萧红只身东渡日本,1937年初返回祖国。抗日战争爆发后,先后在上海、武汉、临汾、重庆等地流亡。1940年春萧红与端木蕻良到香港,在香港写作了长篇小说《呼兰河传》、《马伯乐》(未完成),短篇小说《小城三月》等。1942年1月病逝于香港,享年三十一岁。

萧红是一位独具风格的女作家。她的散文作品大部分都具有明显的自叙传性质,带有浓郁的抒情色彩。她的小说有的写得很成功,有的则不然,写得好的如长篇小说《呼兰河传》,短篇小说《小城三月》,立意都在鞭挞封建传统,而写作手法则都带有散文化的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