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文学·辛弃疾·永遇乐》原文、赏析、鉴赏
京口北固亭怀古〔1〕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2〕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3〕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4〕相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5〕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6〕四十三年,〔7〕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8〕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9〕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10〕
〔1〕本篇作于南宋开禧元年,作者六十六岁,在镇江知府任上。当时宁宗和主战派准备北伐,辛弃疾本可一展抱负,但当政者急功近利,倚重一些轻敌冒进的纨袴之徒,辛弃疾则主张先作充分战略准备,任用元老重臣、英雄豪杰。政见不合,为当政者所忌,未予重用,只让他任镇江知府。京口即镇江。北固亭又名北固楼,在镇江东北北固山上,下临长江。作者登临怀古,写出这篇他晚年的代表作。《永遇乐》词调,双调,一百零四字,以仄韵为正体,上下片各十二句四仄韵。上片第三句较下片少二字,上片末句较下片多二字,其余句式同。
〔2〕孙仲谋:孙权,字仲谋。三国吴国皇帝,当年建京口,并一度建都于此。在宋代人的心目中孙权是英雄豪杰,认为他有雄才大略巩固江南并发展了江南的经济和文化。
〔3〕“舞榭”二句:舞榭,举行歌舞演出的建于高处的厅堂。风流,指过去英雄事业的流风余韵。二句意为过去的繁华和英雄的风流业绩都已随风雨而消逝。
〔4〕“斜阳”三句:寄奴,南朝宋刘裕、小名寄奴,世居京口,曾为东晋将领,后率军北伐,灭南燕、后燕、后秦,收复洛阳、长安,代晋称帝,国号宋。他出身微寒,斜阳草树,寻常巷陌,即指他出身于平常微寒人家。
〔5〕“想当年”三句:指刘裕北伐军士兵旺盛,兵强马壮、平定数国、收复旧京的业绩。
〔6〕“元嘉”三句:元嘉,南朝宋文帝刘义隆年号。草草,草率,轻率从事。刘义隆是刘裕之子,他未作充分准备冒失北伐,声言要学汉大将霍去病北征匈奴至狼居胥山,结果大败。封狼居胥,狼居胥山在今内蒙古西北部,霍去病北征至狼居胥山,在那里筑坛祭山后胜利凯旋。刘义隆也想这样,但大败,被北魏拓跋焘追击,他边跑边回首,所以说仓皇北顾。
〔7〕“四十三年”:作者绍兴三十二年南归,至开禧元年在京口知镇江府,正四十三年。
〔8〕“烽火”句:扬州路,路是宋行政区域,略如现在的省,扬州属淮南东路。绍兴三十一年金兵南侵扬州一带,其时辛弃疾在耿京义军,所以说烽火扬州路。
〔9〕“可堪”三句:可堪,那堪。佛狸祠,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小名佛狸,元嘉时他率军追击刘义隆等至长江北岸,在瓜步山(今江苏六合县东南)建行宫,后改宫为祠。神鸦,庙中啄食祭品的鸦。社鼓,祭土地神时的鼓声。三句意为往事不堪回首,至今拓跋焘的祠堂仍香火旺盛。
〔10〕“廉颇”二句:廉颇,战国时赵国名将,曾被迫奔魏,魏不予信用,秦军屡攻赵,赵王希望廉颇归赵,派使者去观察廉颇是否还可用。廉颇一饭斗米、肉十斤,披甲上马,表示还有用。但廉颇的仇人向使者行贿,使者还报赵王:“廉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 三遗矢矣。”赵王以为人老,遂不召。
本篇借咏史而讽喻时事。上片由京口北固亭远眺,引出与京口有关的两位历史人物:一个是曾建都京口的三国吴帝孙权,一个是南朝刘宋帝刘裕,他们一个雄据江东,一个北定中原,作者缅怀他们的英雄业绩,其中蕴涵着作者经营江左、北伐中原的政治理想。下片以刘义隆轻率出师而失败的历史教训,表明对北伐大业应稳重行事,他先表明四十三年坚持不渝的抗金夙志,再以刘义隆失败反使敌人得利的历史教训为鉴戒,慷慨苍凉,借古讽今。结尾以“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典故,表明自己年老壮心犹在,而终究不为重用,原因何在呢?从这个历史典故也可体会到言外之意,有更深一层的涵蕴。全词把咏史、言志、抒情融合在一起;总结历史成败,似论策;连绵用典贴切厚实;结尾意韵深长。后人多认为本篇是辛词的压卷之作。
辛弃疾有一首题为《登京口北固亭有怀》的《南乡子》与本篇内容相近,可作为姊妹篇,录于下:“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年少万斗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