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奚大有》文学人物形象鉴赏|分析|特点

奚大有,是王统照一九三三年的长篇小说《山雨》中的青年农民形象, 也是该作品中的主要人物。

奚大有居住在我国北方农村陈家庄。他们家是仅次于庄长陈宜斋的富裕人家。父亲奚二叔十分能干,是一个“灰里想捏出火来的能手”。他媳妇温顺又勤劳。儿子年纪还小,但听话而肯干。他自己更是一个被人称为“大力”的健壮、标准的庄稼汉。他家有田地,有房屋,他也有发家致富、荣宗耀祖的雄心。但事与愿违,奚大有不但没有发家,相反却每况愈下,由于天灾人祸、苛捐杂税、兵匪骚扰,任凭大有有怎样的能耐,他们家还是很快从富裕变成了贫困,最后遭致了经济上的彻底破产。小说通过对大有家破产过程的生动描画,真实、形象地表现了这个青年农民丰富、复杂的性格特点及其发展变化,并深刻揭示了他思想觉醒的必然性。

我国二十年代末期,军阀混战连年不断,那些“老总”简直成了老百姓的灾星。一次,奚大有去镇上卖菜,在快卖完时,刚巧碰上了一位“老总”,给钱时硬是少了八个铜板。其实,那“老总”是“居心吃他”,但老实巴脚的奚大有怎么也不依,结果, “营混子”以“闯闹营口”的罪名,先给了他“一顿皮带”,毒打之后,又把他“押了进去”。父亲为了把儿子弄出来,费尽了周折,最后终于被敲诈去了五十块大洋,才把人放了出来。这一下,害得大有家不得不卖掉了二亩半地。父亲也因此而得了病,不久就含恨死去了。这对大有发家的理想是一个沉重的打击。这个“安然而勤劳的农人” “开始对于从没有计算过的将来觉得栗然”了。他朦胧地感到自己同吴练长、葵园等人有着明显的区别。这种朦胧的感觉正是奚大有从剧烈的创痛中滋生的初步的阶级意识。但这种意识显然还不足以动摇他过惯了的传统的生活方式。因此,当开春下播的时候,他又雇了短工,在自己的田地上忙碌起来。

然而,老天不作美,那年偏偏又遇上了大旱灾。愚昧保守的农民把丰收的希望寄托在苍天的圣明上。他们紧锣密鼓,在龟裂的土地上演出了祈天降雨的滑稽闹剧。 上苍自然没有去理会这些虔诚的农民,而蜂起的盗匪却不客气地前来“光顾”。在同土匪的血战中,奚大有不幸受了重伤,不得不住院治疗。天灾、匪扰已经使农民苦不堪言,然而更有数不清的苛捐杂税让农民负担,大有为治伤和交捐又不得不忍痛卖掉了一亩地。

农民的灾难一桩接着一桩。不久,大有又被拉去当兵差。在出兵差为反动部队运输的一路上,大有看到的尽是百姓的凄惨、“老总”的无耻。所到之处,民不聊生,满目凄凉。而自己,挨饿受冻不算,还身受大兵的鞭打和足踢,……一股仇恨的火焰在大有以及伙伴们的心中燃烧。终于,在深黑的夜晚,这些“奴隶”在大有的带领下一齐奋起逃脱了兵差。显然,经过和土匪的一场恶战和住院期间一系列耳闻目睹的事实的教训,奚大有不像以前那样“安分本等”,胆子已经大起来了。正如他自己所说的: “我也变了,害怕,愁,想,中么用?”他开始“瞪着眼看那些还没来的光景”。兵差虽逃脱了,但由于“过度的疲劳”,大有又大病了一场。再加上夏秋间的种种预征,讨赤捐,地方的赋税,到冬季,大有又只好忍痛把自己的土地变成大洋,去填塞那永远填不平的捐税的深坑。

在不断袭来的打击面前,大有的思想感情有了变化。他那牢固的农民应该在田地上讨生活的信念开始动摇,他对妻说: “乡下不能过,又没得好法子,怎么不向外跑?” “还不是到处一样卖力气吃饭。”其实,这也是说起来容易,当时,大有也还下不了决心离开这块土地。农民和土地之间有着一种天然的感情,不到万不得已,他们决不肯离去。

但是,这种万不得已的时候很快就来临了。败兵像蝗虫一样一下涌进了陈家庄,把村庄里的东西从耕牛到鸡鸭,从车子到家用什物洗劫一空。奚大有家就这样彻底破产了。不必说发家致富,就连生存都已无望。至此,大有才下决心把仅有的二亩土地“典出”,了结了债务,凑够了路费,带着他的妻儿离开家乡,到城市去找活路。但大有人虽走了,心却没走。他到城市去,不光是为了眼下糊口度日,更重要的埋在他心底的愿望是,使劲赚些钱,过几年再重回故里,重振家业。请看,一个农民对于土地的留恋竟然到了如此痴心的地步。几千年来小农经济的传统思想紧紧束缚住了奚大有。正是这些描写深刻揭示了大有性格的复杂和丰富。

但不管怎样,大有举家出走终究是在他人生道路上跨出了重要的一步。况且,到城市后和他经常接触的又是祝先生、杜烈兄妹这些工人阶级的先进分子。大有在他们的启发、开导下,慢慢“他的心中搅动起来”,逐渐把自己同整个国家、整个民族的命运联系了起来。最后,他在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面前愤怒地说出了这样斩钉截铁的话: “难道咱就凭人家从关外闹到关里,老不还手,老不抵抗?”大有在残酷的社会现实的教育下,在祝先生等人的启发开导下,思想终于开始觉醒了。

小说让奚大有在罪恶的社会里屡遭恶运、苦苦挣扎,从而使他那复杂而丰富的性格特征及其发展变化得以完成,并且打上了深深的时代烙印。大有的思想觉醒是缓慢的,经过了一个痛苦曲折的过程。作者将这个过程写得合情合理、恰到好处。大有思想的每一次进步,我们都能从作者细致、深刻的描写中找到它的原因。因此,大有的形象有血有肉、真实可信。

作家在塑造奚大有形象、刻划他的性格特征时,对他的心理活动和精神状态的描写是十分细腻而准确的。当他举家离乡即将启程时,作家是这样描写的:“大有从那老旧的屋中往外走时,他板着呆呆的面孔不愿意同谁多说话。对于妻子与孩子似分外有气,行李本来是很容易收拾,然而放上去又拿下来,不知要怎样方能合适。末后他将一大瓶从镇上装来的白酒用细绳子紧紧缚住,才闷闷地推起车把。”这段对大有神情状态的生动描写,准确、深刻地揭示了离乱人在特定情境中丰富细微的复杂心理,大有当时辛酸、沉痛、愤怒以及对家乡的依恋之情都在这里得到了深刻的表现。

“五四”以来,描写农民生活的作品并不少。但大多局限于对贫苦农民悲惨生活的同情。而像奚大有这样从小康坠入破产,而且真实地写出了他思想觉醒过程的农民形象却并不多见。这反映了三十年代文学的进步,也反映了作家王统照追随时代的思想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