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香君》文学人物形象鉴赏|分析|特点

李香君是明末秦淮河上著名的歌妓,也是清代戏剧家孔尚任的名作《桃花扇》传奇中的女主人公。

香君本是秦淮河上媚香楼妓院主人李贞丽的假女(养女),生得“温柔纤小”,“宛转娇羞”,她多才多艺,美丽聪明。年方十五、六岁,就师从著名的唱曲艺人苏昆生(原名周如松)学唱戏,能唱大戏剧家汤显祖所作的“玉茗堂四传奇”,即《紫钗记》、《还魂记》(《牡丹亭》) 、《南柯记》、《邯郸记》,“尤落落有风调” (侯方域《答田中丞书》)。李香君性格早熟,关心国事,与复社领袖张溥(天如)、夏允彝(彝仲)也有交往,并得到他们的赞赏。她的老师苏昆生就是不愿做阉党阮大铖的门客,而决然从阮家出走的。在这些人物的影响下,香君具有强烈的正义感,对敢于同阉党斗争的复社文人十分倾慕。作为一个歌妓,香君处于被压迫、受蹂躏的卑贱地位,身世飘零,孤苦无依,因此产生了要求摆脱这种生活处境的强烈愿望,憧憬着幸福的未来。她一出场就陈叙了对风尘生涯沉闷而忧郁的感受,当她的假母李贞丽要她温习新腔时,她皱着眉头说: “有客在座,只是学歌怎的?”当时她虽已出来陪客饮宴,但还没有开始接客。当侯方域前来梳栊她时,她竟一见倾心,这固然由于青春年少的儿女私情,更主要的是出于她对复社文人的倾慕。在侯方域身上,香君寄托了自己对幸福生活的向往。

香君与方域的结合,是由当时的政治斗争形势促成的。因为阮大铖在受到复社文人谴责和抨击的形势下,想笼络、收买在复社享有盛名的侯方域,于是出资促成了侯、李结合,以期讨得侯方域的欢心,来为自己排除困境。侯方域在阮大铖、杨龙友的巧言利诱之下,在政治上表现了动摇,几乎丧失气节。香君这时却表现出了非凡的见识。新婚燕尔之际,她并不为儿女浓情所陶醉,而清醒地向前来贺喜的杨龙友提出了妆奁之事: “俺看杨老爷,虽是马督抚至亲,却也拮据作客,为何轻掷金钱,来填烟花之窟?在奴受之有愧,在老爷施之无名;今日问个明白,以便图报。”这一席话,清楚地表现了香君不甘受人恩禄、寄人篱下的独立人格。杨龙友被逼得只好说出真情。香君得知妆奁是阮大铖所送,就毅然拔去簪子,脱去罗裙,把满头珠翠丢弃一地,坚决退回妆奁。当听到侯方域见利忘义要为阮大铖分解时,香君就挺身而出,怒斥侯方域: “官人是何说话?阮大铖趋附权奸,廉耻丧尽,妇人女子,无不唾骂。他人攻之,官人救之,官人处于何等也?”她正言规谏方域: “官人之意,不过因他助俺妆奁,便要徇私废公;要知道这几件钗钏衣裙,原放不到我香君眼里”。她豪迈地表示; “脱裙衫,穷不妨;布荆人,名自香”,表明了她鲜明的政治态度和刚直的品质。她对阮大铖之流深恶痛绝,对侯方域所表示的动摇也并不姑息,而能责之以大义。其勇敢、崇尚气节、明辨是非等都远非侯方域所能及,因此使方域深为敬佩,不仅使他免于失节辱名,从而成了他的知音与畏友,也赢得了复社文人的尊敬,陈贞慧便说:“李香君不受阮胡子的妆奁,竟是复社的朋友”,“香君却奁一事,只怕复社朋友还让一筹哩”,亲切地称呼她为“老社嫂”。

“却奁”一事,使李香君卷入了政治斗争的激流之中。阮大铖得知李香君“却奁”,老羞成怒,向马士英诬告侯方域修书劝左良玉不可兴无名之师是有意引左兵进京,迫使侯方域辞院出走。方域留恋燕尔新婚,难舍香君,而她尽管预感到“离合悲欢分一瞬,后会期无凭准”,但她还是“且将恨忍”,规劝方域: “官人素来以豪杰自命,为何学儿女子态”。这就揭示出香君既柔情如水又侠骨冰霜的性格。她自方域离开后就立志守节,不肯下楼, “洗粉黛,抛扇裙,罢笛管,歇喉唇”,过着“空楼寂寂含愁坐,长日恹恹带病眼”的日子。不久,时局发生剧变,明王朝覆亡,弘光政权成立,阮大铖之流重新上台,他们把持朝政,忙于争权夺利,过着花天酒地的生活。阮大铖的同党田仰遣媒欲以三百两银子来觅香君做妾,香君闻之宁拚一死,决不屈从,斩钉截铁地说: “这题目错认,可知定情红丝拴紧,抵过他万两雪花银”。她认为方域的定情诗象红丝一样把她俩紧紧地拴在一起,因此坚决抵制这种无耻的利诱和收买。她公开声称: “奴是薄福人,不愿入朱门”,坚决维护作为人的尊严,忠于建立在共同思想基础上的爱情。然而,奸贼的魔爪也没有放过李香君。阮大铖恨李香君却奁一事,怂恿马士英差人为田仰登门强娶香君,他恶毒地说: “当年旧恨重提起,便折花损柳心无悔。那侯朝宗空空梳栊了一番,看今日琵琶抱向阿谁?”由此可见,马、阮之流对李香君的迫害,不仅是个人恩怨的报复,也是对复社进步力量的打击。同样,李香君的反抗,不仅是为个人的自由和幸福而斗争,也是对邪恶势力的抗争。当阮大铖命人去强抢香君送给田仰时,香君坚决表示: “便等他(侯生)一百年,只不嫁田仰”,因为“阮、田同是魏党,阮家妆奁尚且不受,倒去跟着田仰吗?”于是,她“持扇前后乱打”, “一柄诗扇,倒像一把防身的利剑”。因为这把扇子是方域赠给她的定情之物,爱情和正义给了香君无穷的力量,她发誓: “奴家就死不下此楼”,不惜以死殉情,她倒地撞头, “竟把花容碰了个稀烂”,“血喷满地,连这诗扇都溅坏了”。香君以这种不屈服淫威的刚烈行为,不但保持了自己的气节,而且大大地反击了马、阮之流借此进行报复的卑鄙行径。这一把溅有香君血迹的扇子,经杨龙友就着扇上的斑斑血迹,添些枝叶, “竟是几笔折枝桃花”。象征着香君不幸的身世和痛苦的命运,也是香君唯一的希望的寄托,正如她所说:“奴的千愁万苦,俱在扇头”。她把扇子交给苏昆生,托他去找侯方域,表现了香君的深情与期待。

邪恶的势力对香君不断进行迫害,反而使香君的性格在斗争中愈来愈坚强,把她对爱情的坚贞与对邪恶势力的斗争统一起来了。不久,当马士英、阮大铖饮酒赏雪,拉香君去唱曲侑酒时,她顿时义愤填膺,置个人生死于不顾,乘唱曲的机会,怒斥奸贼荒淫无耻,置国家安危于不顾: “堂堂列公,半边南朝,望你峥嵘。出身希贵宠,创业选声容, 《后庭花》又添几种, 把俺胡撮弄,对寒风雪海冰山,苦陪觞咏。”她公开宣称自己站在东林党和复社一边: “东林伯仲,俺青楼皆知敬重”;斥责马、阮之流是阉党的“干儿义子”、 “魏(忠贤)家种”,剥下了奸贼的丑恶嘴脸,弄得他们丑态毕露。马、阮一怒之下,下令把她按倒雪中,但她仍然昂扬地唱道: “冰肌雪肠原自同,铁心石腹何愁冻。吐不尽鹃血满胸。”一个风尘女子,面对着生命危险,仗义执言,大义凛然,忧虑着国家的安危,再一次体现出香君刚烈的性格。

后来,李香君被迫选入内庭当歌妓,在清兵逼近南京时,她在混乱中出逃,仍念念不忘侯方域: “便天涯海崖,十洲方外,铁鞋踏破三千界,只要寻着侯郎,俺才住脚也。”她随着师父苏昆生与画师蓝田叔来到栖霞山,在白云庵偶遇侯方域。两人久别重逢,对着桃花扇各叙别后相思。但在张瑶星道士“堪叹你儿女娇,不管那桑海边”的一番指点下,香君领悟到: “回头皆幻景,对面是何人” 最后也跟着卞玉京到北海之北修真学道去了。李香君选择了隐遁的道路,并非是出于对道家的虔诚,看破了红尘,而是愤慨于现实社会的黑暗,深感国破家亡的悲痛,是理想破灭后的最后归宿。这不仅是李香君个人遭遇的不幸,也更是一个时代的悲剧。

李香君是作者精心塑造的一个光彩夺目的妇女形象。在中国文学史上,不乏塑造成功的妇女形象,然而,像李香君这样既忠于坚贞的爱情,又具有强烈的正义感,以一个“娼女之贱”忧虑国事,义无反顾地参预一般女子所不敢过问的政治斗争,敢于与邪恶势力挑战的独特的妇女形象,在《桃花扇》以前是不常有的。这一人物形象的成功创造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突出的艺术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