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应的写作手法

文章前后内容上的关照、呼应。

照应是和伏笔(或称交代)联系在一起的。说话要有头有尾,前面说过一句话,如果它有重要的意义,又不能马上说清,那就要在后边一个适当的地方照应一下,否则,前面那一句就落了空。同样,文章后边要说一件重要的事情,也需先在前面一个适当的地方交代一下,否则,看到后边那句话或那件事就会觉得突兀。前有交代,后必照应,文章的前后才能贯穿起来,使读者容易把握全文的脉络,了解各部分的联系。两相响应,文生绚彩;二者缺一,均成赘疣。忽略了交代和照应,往往使文章前言不接后语,好象是东一句西一句,互不相关。

照应的方式有:首尾呼应,如茅盾的《白杨礼赞》,林嗣环的《口技》以及鲁迅的小说《一件小事》等。有时需要在文章的结尾处把开头所交代的话换一个说法,更有力地发挥一下,如毛泽东的《我们的经济政策》。行文与标题相呼应,如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茹志鹃的《百合花》等。反复照应:在一次总的交代之后,反复多次的明显的照应,如赵树理的《孟祥英翻身》里讲到的封建主义“老规矩”,全文出现了不下六、七处。

照应并不是随便重复,如果一个意思在前边已经很清楚地说过,而且前后的意思均已贯穿,力量也够了,就不必再去照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