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伟《葫芦沟今昔》当代文学作品赏析

作者: 郎伟

短篇小说。作者马烽。小说原载《人民文学》1987年第 4期。这是一篇反映农村生活的作品。今年初冬,报社派我到晋西北山区去作脱贫致富的专题报道。这一天我来到红石乡,接待我的乡党委马书记告诉我最好去苗全茂村看看。苗全茂村原来叫葫芦沟,“文化大革命”以前,葫芦沟生产队长苗全茂带领大伙学大寨,开山炸石,劈岭填沟,修梯田,搞“人造小平原”。葫芦沟本来就穷,折腾来折腾去,人们连肚子都填不饱了。社员们纷纷出外要饭,都自称是苗全茂大队的。这以后苗全茂成了葫芦沟的别名。我搭乘一辆小四轮拖拉机到了葫芦沟。葫芦沟村民委员会主任苗雨田与我匆匆见过一面就骑着摩托车进城洽谈生意去了。苗雨田离开之前吩咐苗大叔好好招待我。苗大叔是个五保户,本来应该呆在“敬老院”里,但他闲不住,硬要帮着村里人干点什么,于是就成了村委会的通讯员、接待员和保管员。我随苗大叔先进了村里的“敬老院”。招待员俞梅正为两个老汉只顾下象棋而不吃饭发愁。苗大叔听了俞梅的抱怨,悄悄走到正争得面红耳赤的两位老汉的棋盘前面,抓起塑料棋盘的一角,“哗啦”一声把棋抖成一堆,两位老汉十分气愤,正待发作,定睛一看是苗大叔就变了笑脸,七死八活地与苗大叔打趣了一顿。离开“敬老院”,我们便来到村里的果脯厂。这果脯厂最初是苗雨田个人办起来的,产品销路很好,也很赚钱。自从苗雨田被选为村委会主任后,他就自动改成集资联营的厂子。果脯厂从北京请来一位退休师傅担任技师,把好食品质量关。这小厂一年能加工一、二十万斤水果,产品在北京都能站住脚。村里人靠了这果脯厂才真正走上脱贫致富之路。村里的广播在叫苗大叔,大概又有什么人要求参观,他急急走了。我一个人信步走到葫芦沟底,居然发现一个袖珍式的小平原,平原上长的是暗绿色的麦苗。正走着我忽然碰见“敬老院”里见过的那个白胡子老汉。老汉告诉我这一片平原就是当年苗全茂率领全村人用血和汗修建起来的。那一年塌方,白胡子老汉和苗全茂两人的儿子都被埋在了山崖之下。老汉劝苗全茂别干了,苗全茂说半路收兵,以前的就白干了,苦就苦咱们这辈人吧,让后辈的儿孙们过上好日子。我忽然深刻体会了“前人栽树后人乘凉”这句话的真正含意。晚上回到村委会,苗雨田已经回来,我怀着一种不可抑制的冲动提出要见见苗全茂。苗雨田哈哈大笑,告诉我苗全茂就是苗大叔。我看着灯光下的苗大叔,心中生出一种由衷的崇敬之情。《葫芦沟今昔》通过农村生活的新旧变化讴歌了党的改革开放政策的英明和正确。但是作者并未将目光仅仅停留在农村生活的新发展、新变化上。作者以相当敏锐的目光捕捉到新形势下农村生活中所出现的新的矛盾,即对当年的艰苦创业精神要不要予以重建和发扬光大的问题。马烽是位创作年限相当漫长的老作家,这篇作品依然保持了他以往作品的现实主义创作特色,人物刻画栩栩如生,细节描写生动准确,情调明朗乐观。这篇小说荣获1987——1988年度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