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艳华《秦王李世民》当代文学作品赏析

作者: 张艳华

历史话剧。作者颜海平,发表于《钟山》1981年第1期。隋炀帝末年,由于统治者的骄奢淫逸、穷兵黩武,以致民怨沸腾,义军四起,隋帝国摇摇欲坠。身为晋阳留守的李渊,乘时起兵,直取长安,登基称皇,建元武德,从此开始了消灭割据、统一中国的战争。在这个过程中,李渊的次子李世民起了决定性作用。他攻打陇西,凯旋而归;恢复晋阳,平定刘武周;中原决战,捷报频传;击败突厥,国家转危为安。长期的戎马生涯,使李世民深知人心的向背对战争胜负的关键意义,又从隋王朝的灭亡中,吸取了“水可载舟亦可覆舟”的真理,因而做了一些于国于民有利的好事。然而与李世民不同,唐高祖李渊、太子李建成,在定都长安后,却纵情声色,大兴土木,废弃政事,劳民伤财。两种不同的政治观点和实践,必然引起父子、兄弟之间的对立斗争。当这种矛盾发展到不可调和的地步时,便爆发了“玄武门之变”,以李世民的胜利而告终。由于李世民代表了当时历史的前进方向,因而他的胜利为大唐盛世的出现奠定了基础。该剧所提炼出的“为民行道则昌,背弃民心必乱”的主题思想,准确地把握了当时的时代精神,同时又对经过“十年动乱”的当代读者和观众具有一定的启迪意义。该剧比较严格地遵循历史剧的创作规律,既忠实于史实,又不拘泥于史实,在基本情节和主要人物符合历史真实的前提下,经过艺术的想象与加工,充实、丰富了历史画面,恰到好处地将史与剧统一起来。在艺术构思上,该剧情节丰富且简而不繁,层次分明而波澜起伏,结构严谨又疏密有当。全剧以李世民与李建成之间的矛盾冲突为主线贯串始终,但却并不场场写他们之间的矛盾冲突,而是插入李世民与尹贵妃的矛盾、李世民与李渊的矛盾,等等。这些矛盾又正是兄弟两人矛盾冲突的侧面表现,从而使剧情张弛有致,形散神不散。在冲突安排上,还注重动、静结合,将铁马金戈与情画意融为一体,给人以多层面的审美感受。在人物塑造上,该剧主要人物无不栩栩如生,个性鲜明。一方面,剧作者善于通过戏剧动作、心理活动刻画人物性格;另一方面,尤其得力于剧作者善于通过对比,显示人物不同的精神风彩。剧中既有正面人物形象之间的对比,也有反面人物形象之间的对比,更有对立面之间的形象对比。特别是后一种对比对突出人物性格起了尤为重要的作用,如李世民的雄才大略、气度豁达与李建成小有才能、口蜜腹剑的对比;李世民的为民行道、远见卓识与李渊的耽于声色、目光短浅对比;长孙夫人的雍容娴雅、知书识礼与尹贵妃的放荡淫乱、小人得志对比等等。该剧语言富有特色,是在唐代散文和骈文基础上提炼和创造出的一种既有历史感又有当代性的口语,既有很强的文学性,又琅琅上口,一听就懂。有的台词亦文亦白、亦骈亦散,铿锵有力,饱含激情,既充分个性化,又富有音乐感。另外,该剧还非常重视音响效果与剧情的需要紧密结合。如军鼓、雷电、乐曲、歌声等等的运用,几乎无一不恰到好处,有力地烘托了人物的感情,推动了剧情的发展,增加了全剧浓郁的艺术气氛和真切而强烈的感染力量。该剧发表并上演后,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得到了广泛的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