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李晓晔
长篇小说。作者黎汝清,解放军文艺出版社1987年10月出版。小说分为“事变前”、“事变中”、“事变后”三卷,它以项英和叶挺为主角,描写了围绕他们展开的各种错综复杂的矛盾斗争,对抗日战争时期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作了全景式的宏观扫描。第一卷“事变前”:着重描写新四军政委兼副军长项英对部队转移方向的抉择过程,揭示出促使他作出错误决策的各种复杂因素,展示了他痛苦而矛盾的内心活动。项英是党内老资格的党员,曾受到斯大林的高度评价,红军长征后,他在中央苏区领导了三年艰苦卓绝的游击战争,抗战爆发后,他又召集八省游击健儿,创立了新四军。然而这些成绩也使他逐渐变得骄傲自满,刚愎自用,养成了独断专行的家长作风,一切重大决策都由他一人说了算。军长叶挺实际上被排斥在决策范围之外,为此叶挺曾数度请求辞职,只是在周恩来力劝之下才未挂冠而去。此时,敢于与项英直言争辩的陈毅等人又都在江北,全军九千人的命运完全操之于项英之手。1939年以后,日本侵略军改变策略,对国民党展开诱降攻势,蒋介石乘此机会,于1939年冬至1940年春发动了第一次反共高潮。以后,他又借口新四军侵占友军防地,让驻扎在皖南的新四军撤至江北,党中央为了维护统一战线大局,命令项英率新四军向北转移。但项英有自己的打算,由于中央命令他在新四军北移之后,让他赴延安接受任务,全军工作由叶挺和陈毅负责,他因此对北移指示产生了强烈的抵触情绪。过去,他曾一直希望日军进攻浙赣,待国民党军队撤走后去恢复当年的中央苏区,虽然形势未能以他的意志为转移,但他从未放弃过南进计划,现在这个愿望变得愈加强烈了。1940年12月26日夜晚,中央来电批评他行动犹豫拖沓,要他迅速向北或向东转移,项英陷入了巨大的矛盾和痛苦之中,然而经过反复的思想斗争,他仍然决定南进。为此,他于28日召开军分会,讨论部队转移方向。会上,叶挺提出了东进方案,但被项英否决,作战科长林志超用大量事实说明南下茂林是死路一条,但他仍不以为然,他召开会议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让大家贯彻他的既定方针。林志超因直言争辩被调离军部,发配前线。南进计划因此不可更改地决定了。1941年1月1日,项英又给中央发去一封含义模糊的电报,使中央在3日批准了新四军南进方案。出发前夕,军部参谋处长赵令波因中敌美人计而叛变投敌,将行军路线等情报全部泄露出去。蒋介石得到情报大喜过望,急令三战区顾祝同和上官云相等部在茂林附近形成包围态势。叶挺见敌军南调,东西空虚,又建议项英东进,项英仍一意孤行。1月4日,因为项英执意要开告别大会,结果贻误时机,使部队在行进中遇上暴雨,5日才到达茂林。第二卷“事变中”:着重描写项英和叶挺在指挥上的双重失误,致使新四军几乎全军覆灭。到达茂林后,又是休整,又是开欢迎会,结果进一步贻误战机。6日上午,战斗打响。叶挺建议猛攻星潭,打开缺口,以求突围。项英开始以为是与友军发生误会,及至见到蒋介石“一网打尽,生擒叶、项”的手令,才意识到自己已深陷重围。由于多年游击战争养成的习惯,他否定了叶挺的建议,命令部队向西南方向的高岭进行突围,因为那一带是山区,便于打游击,而星潭以东是平原。7日,中央电令项英向东突围,项英扣下电报,公然违抗中央命令。由于电讯联络中断,左路一纵队傅秋涛部失去联系,二、三纵队未能攻克高岭,部队被压缩在狭小的石井坑一带。8日夜晚,项英见突围无望,带副参谋长周子昆、政治部主任袁国平等十七人悄悄逃走。中央得知情况后,命新四军由叶挺和饶漱石指挥。中原局刘少奇等人要求中央撤销项英职务,中央没有同意。10日,项英等人逃跑未成,又回到石井坑。叶挺接过指挥权后,命部队向茂林方向突围,打回云岭根据地。由于情报不准确,叶挺突围方向选择不当,在李宗仁的王牌军新七师的顽强抵抗下,部队伤亡惨重。叶挺见突围不成,命部队在石井坑四周山头坚守。打到12日,林志超突然醒悟到分散突围,保存实力才是上策,他将此意见提醒叶挺,但从未有过游击战经验的叶挺否决了这个建议。这时,中央来电命令叶挺最好采用分散突围的方式,项英也提出同样建议,但叶挺已决意与阵地共存亡。13日,四周山头阵地皆被攻破,叶挺才不得不下令分散突围,但为时太晚,除一纵队因失去联系突围成功外,二、三纵队主力损失殆尽。林志超力劝叶挺突围,叶挺却不愿采纳有损身份的游击方式。这时,饶漱石建议叶挺去和顾祝同等人进行谈判,叶挺为保存剩余官兵的生命,长叹一声,依命而行。第三卷“事变后”着重描写项英、叶挺等人的结局。叶挺见到顾祝同、上官云相后,二人以同学身份诱降,叶挺怒斥蒋介石的阴险毒辣,二人诱降不成,遂将叶挺逮捕。突围中,袁国平负伤自杀,赵令波投敌。项英、周子昆、林志超突围出来后在赤坑山相聚。林志超建议到江北找陈毅,项英不肯,要留下来打游击。这时,中央已重组新四军,命陈毅为代军长、刘少奇为政委。3月14日,项英和周子昆在蜜蜂洞被项英的副官刘厚忠杀害。刘厚忠洗劫了钱财之后,还想去敌人那里领赏,结果被当成精神病人弄死。最后,林志超等人奔赴江北,投入了新的战斗。这部小说是近年来反映革命军事题材有影响的作品之一,作者善于将宏大的战争场面与人物复杂多变的内心活动联系起来进行描写,揭示了造成新四军全军覆没的多方面的原因,对项英、叶挺等人物性格的刻画也极为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