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庞守英
中篇小说。作者孙健忠,土家族。最初发表于《芙蓉》1980年第1期,后收入《1977——1980全国获奖中篇小说集》(上海文艺出版社1981年11月第1版)。云南人民出版社1982年8月出版单行本。作品叙述的是“文革”期间湘西土家山寨两位大队支书的故事,艺术地揭示了极左路线渗透农村后给农民带来的危害和创伤。枹木寨的支部书记毕兰大婶虽无文化,却始终实事求是,宁折不弯,为人民的利益坚持斗争。在土改和合作化运动中,毕兰处处打先锋,成了全县的劳动模范。可是自1958年以后,有许多事情她想不通,不理解。现在县委要在全县全面推广双季稻,县委书记希望老劳模起带头作用。毕兰从枹木寨的实际情况出发——地处高寒山界,日照短,又都是一色的冷浸田,顶着县委的压力,拒绝推广双季稻。她充分调动背着父亲历史包袱的三牛的积极性,进行杂交苞谷试验,而且丰收在望。布谷寨的支部书记向塔山利欲熏心,弄虚作假,为了个人的荣誉和地位,不择手段,欺侮弱者,陷害无辜。他用“生米做成熟饭”的办法,把正和三牛处于热恋之中的毕兰大婶的女儿竹妹娶走。在县三级干部会上,他不顾实际条件,带头推广双季稻。县委书记的鼓励与新闻记者的采访,更使他忘乎所以。当县委在布谷寨召开现场会的时候,他竟在仓门边装起一层壁,把谷子堆在仓门口,使空仓一下子变成满仓。他将毕兰大婶视为眼中钉,逼迫竹妹写陷害阿妈的材料。竹妹不肯,他便跃跃欲试,要杀掉竹妹。一个本来并不坏的青年农村基层干部,扭曲成为一个从政治思想到道德品质都发生畸形变化的蜕化分子,促人愤恨,亦令人痛心。作品在艺术上采用了对比的写法。两位支书毕兰和向塔山,一个实事求是,一个弄虚作假;一个勤劳善良,一个心肠歹毒;一个真劳模,一个假积极。在相互比较中,更显出性格的力量。作品的风格扎实、深沉,语言质朴、清新,地方口语的运用和土家山寨风俗民情的描绘,使作品散发着湘西泥土特有的浓香。此作获1977——1980全国优秀中篇小说二等奖、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荣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