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古远清
昌耀著。青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写作年代上限为1956年,下界为1984年。1988年再版时增补了诗作26首。读他的诗,使读者感到这是一个真正把诗作为自己生命的最高形式来真诚追求的大写的人。尽管在年轻时,他受到不公正的待遇,孤独地生活在高原上,但他的心灵并未因此变得干涸,而是无比的深邃和丰富。他的诗,表面上给人一种冷寞之感,其实里面包裹着对生活的挚爱和热情。他写《风景·湖》,开始读时使人感到心在往下沉,可后来出现的金黄色块和明亮的夏天,使人感到无限温暖。他写《莽原》,依然在荒凉中寻找希望,寻求火焰般的年华。在《边关:24部灯》中,他仍是用冷峻的笔触去歌颂我们的民族,我们的人民。在昌耀身上,最值得注意的正是一种对于大自然与内心和谐而独到的感应。在他笔下,大自然是一种风景,人生社会也是另一种意义上的风景,两者和谐的感应更是一种独特风景。作为草原和荒野哺育出来的诗人,他偏爱兽毛编织的房屋、围着篝火群舞的牧民、在夜色中聚餐的猎户。他用自己奇峻、刚劲的笔去描绘广漠的高原和大西北的荒凉,给诗作涂上一层神秘色彩。他描绘土地的诗,带有山民雄浑的感情,但并不与现代文明隔绝。他用想象写诗,用感觉写诗,想象奇特却不使人感到古怪离奇。正如刘湛秋在《序》中所说:“在当代诗的星空中,他作为一位想象力奇特的诗人,可算一颗相当耀眼的星。不管有多少人侧目,他仍存在,而且闪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