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徐诚良
长篇小说。作者鲍昌。分两部。第一部,百花文艺出版社1980年11月出版。第二部,百花文艺出版社1984年3月出版。这是一部以义和团运动为题材的长篇历史小说。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大清帝国庞大躯体内,“新”与“旧”在交替,“中”与“外”在冲突。义和团运动首先在山东爆发,继而蔓延到京津以至整个华北大地。义和团高举“扶清灭洋”的旗帜,由南而北,自东徂西,展开了波澜壮阔的反帝爱国运动。作品以农民李大海一家的悲欢离合为线索,描述了从义和团起事,北进直隶到八国联军入侵,慈禧太后出逃等一系列历史事件。第一部从李大海的苦难写起。他因家境贫穷,给村里的地主白玉起打短工。在一次为河堤事与邻村械斗中,他不愿给财主家当帮凶,被地主白玉起的儿子白志刚用枪打伤,被决堤的大水卷到了下游。农民刘老栓救了他,李大海一家被杨二爷用船送到天津。李大海在刘家养好伤,急忙赶回家,发现家已经不在。他痛苦万分,决心到天津找自己的家人。这时的清政府腐朽不堪,那拉氏专断,朝野上下一片腐败的气息。众多的外国人涌进中国,妄图在中国打开自己的局面。法国人邓维廉在李大海的家乡附近建起了教堂,他依仗官府的势力,鱼肉乡里,欺压百姓。美国人洛克凯特到中国后,巴结直隶总督裕禄,在天津做起了买卖。义和团老英雄李来中四处活动,发展义和团队伍。王成德、张德成跟李来中练拳术,积极参加义和团活动。曹福田跟海乾和尚学习义和拳,也积极参加义和团活动。李大海在天津没有找到家人,又回到刘老栓家里。他在客栈里遇见了李来中,受到义和团思想的教育。朱红灯、本明和尚领导义和团在山东起事后,被清政府残酷地镇压下去。第二部,写李大海在刘家住下来。迫于生计,他带领村里人贩盐。当地官府以私自贩盐为名,派人到村里抓他。他奋力反抗,逃出虎口,投奔了以刘十九为头领的义和团队伍。刘十九是一个年轻有为的义和团首领。他曾参加山东义和团首领朱红灯的队伍。朱红灯领导的义和团队伍遭到清政府残酷镇压之后,刘十九率领一部分义和团战士来到冀北,扎根开花。他年仅十九岁便成了义和团队伍中一名出色的将领,因而人称“刘十九”。李大海参加义和团队伍之后,苦练拳术,参加义和团的对敌斗争。随后,他接受了联络其他义和团队伍一同起事的任务,四处奔波。李大海联络了曹福田、张德成等义和团首领,和他们商定共谋大事。在四处联络的途中,李大海遇见了曾相识的义和团老英雄李来中。在李来中的启发下,李大海认清了义和团起事的真正意图,那就是利用清政府赶走洋人,随后推翻清政府。当时清政府内部,在对义和团的态度上存在着“主抚”和“主剿”两派。两派相互倾轧,勾心斗角。那拉氏对英、法等国劝其退位而由光绪皇帝当政的劝诫极为不满,决定利用义和团的力量驱走洋人,以巩固自己的统治。李来中前往端王府显示武艺,力劝王公大臣支持义和团反击洋人。这也为“主抚”派作出最后决定起了很大作用。义和团在直隶起事后,在石亭杀了清军副将杨福通。他们焚教堂,杀洋人,攻使馆,对那些投附洋人、依仗洋人权势欺压百姓、鱼肉乡里的民族败类严加惩处。他们攻占火车站,占领交通要道,打击敌人。在当时直隶的顺天府、保定府、天津府和易州三府一州,义和团全部起事。一场波澜壮阔的反帝爱国运动大规模地展开。作品塑造了李大海、刘十九、张德成、曹福田、李来中等许许多多性格鲜明的义和团英雄的形象,真实地、历史地再现了义和团运动轰轰烈烈的历史场景。同时,作品也描写了清政府内部王公大臣之间错综复杂的矛盾斗争。作品生动而形象地再现了当时各个阶级、阶层复杂的社会关系,描绘了京津一带的风土人情,生活习俗和政治风尚,活脱脱地勾勒出一幅晚清社会生活的广阔图画。作品结构宏伟,气魄宏大,笔触细腻,语言典雅、隽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