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庞守英
中篇小说。作者王蒙。发表于《十月》1980年第4期,后收入《1977—1980全国获奖中篇小说集》(上海文艺出版社1981年11月第1版)以及《王蒙集》(海峡文艺出版社1986年9月第1版)。作品记叙的是国务院某部副部长张思远1979年重访他贬官为民的山村,在回京途中意识的流动。随着这些意识的变幻,不仅展现出他三十年起伏不平的生活进程,而且描绘出一幅发人深省的历史反思图。1949年二十九岁的张思远担任了这个中等城市的军管会副主任。他以充沛的精力和高涨的热情工作着,“简直是无限的威信和权力的化身”。不久,他爱上了比他小十三岁的学生自治会主席海云,结了婚。频繁的运动,连续的会议,使他冷淡了家庭。第一个孩子的死亡,疏远了他和海云的关系。1957年海云被打成右派,作为市委书记的张思远坚定地让她“低头认罪,重新作人”。他们终于离了婚。很快,美兰便来填补了海云留下的空缺。她以“为了你的工作”为由,把张思远的生活安排得舒适讲究。“文革”初期,他像历次运动一样,毫不犹豫地举起了阶级斗争之剑,但接着他自己也被揪出来。经过多次批斗,他被关进了自己在任时监造的监狱。释放后,他像一只被遗忘的、寂寞的蝴蝶,上不着天,下不着地。没有任何官衔,也没有任何美名与恶名的张思远来到边远的山村。在这块踏实的土地上,在人民群众中,他——老张头,认识了真正的自己,找到了自身存在的价值。当他官复原职又升迁为副部长,再重访这个给他留下难忘的记忆的小山村时,他发现了在张书记、老张头、张副部长之间,分明有一种联系,有一座充满光荣和陷阱的桥。如何永远保持这种联系,使这座干群之间息息相关的桥梁畅通无阻,便是这篇作品所要启发人们思考的历史性的课题。作品借鉴了意识流的表现手法。三十年的升降沉浮、心理变化,通过自由联想、内心分析、感觉、独白等形式表现出来,不受时空的限制,不受情节的制约,根据意识的流动,跳跃而至,形成放射型的自由结构。作品被评为19771980全国优秀中篇小说一等奖,曾先后被译成英、法、德、日等国文字。小说曾被改编成影片《大地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