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牛运清
四幕话剧。作者陈耘。发表于《上海戏剧》1963年八、九期合刊。这是一出政论色彩较浓的戏剧,突出表现无产阶级思想与资产阶级思想的激烈斗争。中心事件为地质学院的几个毕业生围绕分配问题所产生的矛盾冲突,由此引伸出青年人应该如何对待幸福、爱情、理想、前途,应该树立怎样的人生观和世界观等重大问题。林育生的亲生父母都是革命烈士,养父养母又都是老干部、老战士。但是这样优越的家庭出身并不能保证他的头脑不受资产阶级思想侵蚀。第一幕,写毕业后被分配到青海工作的林育生,忍受不了艰苦生活,托病回到上海,并请求组织照顾,把即将分配工作的恋人夏倩如留在上海;第二幕,写林育生想利用突击结婚和托人说情等手段来达到个人目的;第三幕,揭露林育生伪造假证明的行径,接着展示林育生亲生父母留下的血书,剧情达到高潮;第四幕,写林育生在长辈、同学、朋友的热情教育、帮助下,决心痛改前非:“我摔得倒,也爬得起来。林育生不是那种没志气的人。”在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方面与林育生大相径庭的肖继业,是剧本所塑造的先进青年典型。他拖着一条病腿坚持地质勘探工作,为了祖国的富强奉献着自己的智慧和青春。“昆仑山上的风雪知道我们是懦夫还是好汉,戈壁滩上的烈日了解我们是土还是金。”剧本通过肖继业的许多饱含哲理意味的抒情性台词,以及他与林育生的辩论,揭示了他壮美的内心世界与钢铁般的坚强性格。另外,老干部林坚及其女儿林岚的形象也较为鲜明、生动、感人。作品通过对典型事件的描写和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展示了60年代初期我国青年一代的精神风貌,表现了党对青年人的辛勤培养和热切期望。该剧演出效果颇佳。许多观众从这出戏中受到教育、启发,不少应届毕业生看完戏后写了服从分配的决心书,立志听从祖国召唤,到艰苦地方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肖继业成为青年人的楷模。欧阳文彬称这出戏“体现了时代的精神,传达了时代的脉搏,因而抓住了广大观众的心灵”。该剧曾被改编为同名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