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星新一《宏伟计划》全文|赏析|读后感
〔日〕星新一
三郎接受了R企业的就业考试。这一天,他正期待着考试的结果,R企业的经理上门来了。事出意外,三郎疑惑地问:
“这这……怎么?如果合格了发一封通知书就行了,就是不合格,难道特意……”
“不,你以最佳成绩通过了。因此,我们有一个特别委派。”
话题似乎事关重大,三郎听得有些紧张:
“是什么事?要是我能胜任……”
“我们考虑不录取你,让你转去接受K企业的就业考试,你一定能通过的。”
“怎么?K企业不是您那儿的竞争对手,而且对你保持着优势吗?我觉得如果能扭转这种局面很有意义,才投考您的企业,难道我这些打算……”
经理微微一笑,促膝谈道:
“你这番话颇有胆识。正因此如此,一定要委派你。就象你讲的,无论我们如何努力,别说超过K企业,连赶也赶不上。现在需要一个人去刺探内幕,搜集情报。”
“啊呵,当间谍潜进去?”
“对了。你一定能干得出色。一旦成功,报酬不在话下,还立即给你要职。我也不催,你可以步步为营,花多长时间也不怕,小事情不报告也罢,免得为了价值不大的情报惹人怀疑,鸡飞蛋打。”
“既然信任我,又这样叮嘱下来……”
三郎给说动了,宏伟的计划就此开端。接受K企业的就业考试后,他成了那里的职员。
不用说,进去头一年,是与企业的重要事物不沾边的。可是三郎不急不躁,只管坚持不懈地努力。他勤勉地处理工作,把争取上司和同僚的信任作为起点。
在企业外面,三郎也洁身自好,循规蹈矩,避免引人注目。搞间谍工作务必早早站稳脚跟。
普通的职员,到新环境里的第三年上就懈怠了,表现出嫌工作岗位乏味啦,怀疑自己的能力啦,或是一不顺心就一蹶不振的状态。
三郎却做到了对工作热情不减。无论怎么说,他有自己明确的使命。周围谁都难以觉察,他竟扮演着可怕的角色,与其他人全不相同,他感到乐在其中。
这样非但没有不满,工作着反而是享受,还得设法控制浮到脸上的微笑。
出现了这样的干材,K企业没有置之不理,他很快就被提拔为科长,向机密靠近了一步。可是他仍然不动声色安于职守,他深知如果这时暴露的话,将前功尽弃。
三郎对待工作越发尽职。一次,他检举了受贿对外泄密的下属职员,并立报将其解雇——要是容下这个人,自己费尽心机在长远计划下充当间谍潜伏的价值就失掉了。
这些功绩是人们有目共睹的,从而使三郎备受信任, 他深得人心, 甚至董事也来为女儿提亲。
要是推却,人家可能盘问理由产生疑窦。三郎便应承了——积极地应承下来。要掩护自己的真面目,再没有比这更好的伪装了。干间谍非冷酷无情不可,凡是能利用的,就必须利用。何况董事的小姐相当美貌,性情也贤慧。
三郎在家里也是好丈夫。要彻头彻尾瞒过敌人,得从身边做起。妻子回娘家时,满口夸奖三郎,这带来的好处自是不言而喻。
三郎不知疲倦地埋头苦干,步步高升,终于接近了K企业的中枢; 功到自然成,他年纪轻轻,就具备了出席董事会议的资格。
三郎想,K企业的全貌大致能摸清了,及早告一段落,归纳一份报告回R企业去也行了。
可是又一转念:好容易熬到这一步,再坚持一段,说不定还能取得更大成果。三郎选择了后一条路。
功德圆满的一天终于来到了,他熬到了能知悉K企业一切机密的地位——当上了社长。
同业中,都称他是凭实干崭露头角的年轻经理。当然,他不仅能够知悉一切秘密,而且可以随心所欲地经营管理。
“K企业的兴衰,都在我的操纵下,就此巧妙地让它倒闭,我的使命便顺利结束了。”
他心中嘀咕行动的方向:
“……可我干吗非要毁灭它呢?这是我多年含辛茹苦取得的成果,换取一星半点的报酬实在不值,就算回去当董事又怎么样,哪怕被指定做候补经理也得不偿失。”
在他的心目里,冷酷无情的生存法则已经根深蒂固。
另一面,R企业是在欢欣鼓舞地静观待变,然而时光荏苒,仍见不到任何反映。私下去联络,答复只是冰冷的沉默。
R企业恼羞成怒,到处散布说,K企业的经理是我们的奸细,这本来不是虚构而是事实,但收效却事与愿违。
K企业的职员听到后,反而激发了敌忾之心,在新经理治理下奋发图强,激烈竞争的结果, 终于导致了R企业的倒闭。
(夏凡 译)
选自《希望》1984年1期
【赏析】 《宏伟计划》这篇小说对题材的处理和主题的提炼均有非常独特的地方。
作品没有去具体描写那种动人心魄的“间谍战”,而是几乎将全部的笔力都投入到主人公三郎的奋斗过程的描述上。显然,作者的意图并不在向人们揭示那种“巧取豪夺”、“尔虞我诈”、“勾心斗角”等人性“恶”的一面;相反,作者是借一种人性异化的结果形式,提出了人的价值实现的问题。三郎在资本工业畸形发展的生存环境中,形成了“冷酷无情的生存法则”。虽然,他似乎也在追求自身价值的实现——希望能在为R企业扭转局面的努力中显示自己的才干与能力;但是为了这种价值实现而不择手段,乃至愿意充当间谍,则不能不说是一种心灵的变态和人性的扭曲。三郎在K企业所作的一切努力,付出的大量心血和精力,其原动力均在他的最初目的:想以此获取K企业的核心情报,完成R企业委派的任务。但这种努力和付出心血精力的过程,却也在潜移默化地改造着三郎的灵魂,一次次以“再坚持一段”为理由拖延间谍任务的完成,实际上多少能表明在他的潜意识中正在“淡化”自己的“使命”。这种“含辛茹苦”的奋斗过程,培养起了他对自己付出的心血、精力所应具有的真正感情,以至于使他不再忍心毁掉融有自己的劳动在内的K企业。当他一旦把自己的辛苦和其成果联系在一起加以思考时,他似乎找到了人的价值实现的真谛。他终于醒悟: 自己的价值既然已在一种创造性的劳动、努力和奋斗中得以实现,那么最初的带有破坏性的间谍活动的目的对于他来说,便成了一种异己的毫无意义的东西。他于是“冷酷无情”地改变了“初衷”,而这一次的“冷酷无情”却是一次人性的纯化和升华,此中正包含着他对自己的劳动的严肃的情感.他丢弃了最初的“宏伟计划”,却找到了实现自我价值的真正的宏伟计划。这种立意和主题思想的挖掘,显然要比一般地展示“间谍战”要深刻多。在这里,人们不会得到某种猎奇心理的餍足,但却能得到某些人生目的的启悟。
这篇小说,不仅在题材处理和主题提炼上较为成功, 而且在结构上也很有巧妙之处。作品开头是写三郎为R企业而打入K企业,结尾却是三郎为K企业致使R企业倒闭,开头与结尾构成一种“对抗性吻合”,这不仅形成了作品情节发展的曲折变化,而且在一种对比性的反差中强化了读者心理感应的起伏度。为了使这种头、尾的“对抗性吻合”更为合理,作品中部采用了情节发展的层层递进方式,即通过三郎在K企业地位的步步升高,以及这种步步升高所产生的心理变化,使三郎最终的“转向”成为可能。这种结构既严密又精巧。同时,作者似乎还很善于把握读者的期待心理,他明白,三郎在K企业的每一步提升在读者心理上都有可能引起一种猜测、一阵情绪起伏: 这下三郎该行动了吧?!因而,作者便放心大胆地将三郎的一次次提升,慢慢道来。这种看似从容不迫的平铺直叙,却可以引起读者心理感应的起伏.这正得力于作者高明的结构手段。
(朱晓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