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沙绿化女标兵

治沙绿化女标兵

白春兰是宁夏回族自治区盐池县花马池镇沙边子村的农民。因为听说有一个叫“一棵树”的地方虽然是个不毛之地,但是可以在沙坑里挖到水,白春兰想,如果搬到那里去,就再不会为水犯愁了。白春兰感到非常兴奋。沙边子村是个滴水贵如油的地方,常常因为缺水无法进行正常的生活、生产。于是在1980年,白春兰下定决心,并说服丈夫冒贤,带上孩子和所有家当,然后驾着一辆毛驴车向距家十多千米的“一棵树”进发。

要在这个每年沙尘暴天气多达40天,起沙、扬沙大风多达323次

的地方生活,谈何容易啊。虽然经过努力,白春兰和丈夫终于在荒漠里挖出了一条宽三米、长十几米、深三米的带子井,有了非常充足的水源,但是,是把水取走回原来的地方生活,还是就在此地与风沙做斗争?经过一番考虑,白春兰选择了后者。

虽然他们有水源,但是在这不毛之地种树,风沙又那么多,实在是很困难。挡住风沙,最好的办法就是植草种树。于是,白春兰和丈夫顶着凛冽的寒风刨坑栽树,但常常是一阵狂风袭来,刚刚栽下的小树苗不是被连根拔起就是被流沙埋住。

不过,白春兰并没有放弃。在与风沙的抗争中,白春兰逐渐摸索出了一套实用的防沙治沙办法。刚开始,治沙效果非常不明显。他们在继续栽种乔木的同时,还栽种了一些适应沙地生长的沙柳、苦豆草、沙蒿等灌木,从而起到了很好的防沙作用。终于,他们开始有了第一次大的收获——四麻袋小麦。

离“一棵树”不远,有一处中国科学院兰州沙漠防治所。于是,白春兰经常上门虚心请教。这一年,他们种植的灌木成活率达到了80%。而且,种植的葡萄、苹果树也都成活了。

从科技人员那里,她学会了扎草方格固沙。另外,开始栽种科技人员向她推荐的适应沙地生长的杨柴、花棒、柠条等耐旱沙生植物。

利用他们挖出的带子井,采取立体复合种植法,麦套玉米、麦套黄萝卜,竟然把荒沙变成了粮田。尝到了科学治沙、科学植树种草甜头的白春兰,一方面继续讨经验学技术,一方面开始创造自己的新技术。她的“以草挡沙,以柳固沙,杨树、果树防沙”的方法,既遏制了流沙,又提高了经济效益。1991年,白春兰一家的年收入达到4万元,一跃成为盐池县的富裕大户。后来,他们还挖了一口四亩大的水塘,投放了4000尾鱼苗,在沙漠中搞起了渔业养殖。

随着白春兰的治沙事迹不胫而走,陆续有国内的考察团过来参观,甚至还有来自美国、德国、日本、英国、伊朗、巴西、以色列等20多个国家的专家、学者也来参观学习,无不为她的创举称奇。联合国粮农组织的官员甚至称赞她是“人类改造自然的典范”。

为了让治沙事业后继有人,白春兰送二儿子去林业中专学习。正当白春兰的治沙事业越做越大的时候,1997年11月,他的丈夫因肝硬化晚期离开了这个家,离开了开创17年的这片沙地。白春兰强忍着失去丈夫的极大悲痛,带领全家人继续治沙。白春兰继续坚持着,迎来了一次新的飞跃,1999年,全家人均收入达2万多元。

她动员乡亲们来“一棵树”一起治沙致富,并且将多年积累的植树种草、种植养殖技术和自制的饲料配方技术传授给大伙,给贫困户赊树苗、草籽,赊猪崽,免费为他们加工猪、羊饲料……富裕了的白春兰没有忘记沙边子村的乡亲们。到2001年,沙边子村累计治沙4万多亩,人均纯收入达2800元,成为盐池县的小康村。

截至2005年,白春兰先后种植乔木5万株,封山育林1000多亩,拉沙平整水浇地80亩,围栏草原100多亩,发展枣树套种药材60亩,种植灌木1200亩,建立起110亩的育苗基地,累计治理沙漠面积达2300亩,用她的青春年华在人迹罕至的沙漠地带绘出了一片生机盎然的绿色世界。她也因此先后被评为宁夏回族自治区劳动模范、全国十大绿化女状元、全国“三八”绿化标兵、全国防沙治沙十大标兵、全国环保百佳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