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巧点拨·布白记叙法名言大全
技法解说
布白记叙法是在记叙中有意省略或隐去某些环节以调动欣赏者的想象力的写作技法。作者在写作过程中,精心设置一些语言的“空白”,以求得“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记叙中留有空白点恰是留给读者回味、想象的空间。布白记叙法通常用三类:
一是留些空景,由读者去体会人物此时的心境与情感。如《我的叔叔于勒》在近结尾处有一段写景句:“在我的面前,天边远处仿佛一片紫色的阴影从海里钻出来。那就是哲尔赛岛了。”小说在此处利用景物描写来暗示人物的思想感情,“紫色的阴影”,绝非作者的信笔所至,而是匠心独运,借阴影来表述“我”因家人不认于勒叔叔而心里忧伤不安的心情,以景衬情的写法在小说中往往如此。
二是借助小物件引起读者的联想。如《故乡》中点到灰堆里埋着碗碟,也留下空白点。杨二嫂一口咬定是闰土埋着的,究竟是谁人做的,留下一个谜,让读者去想象。
三是设置不言或半言。不言即人物没有话语,作者的笔锋转到描写动作神态上,来暗示其所要说的话。半言即话语突然中断,留给读者去联想。如孙犁的《荷花淀》中有一个细节描写,当水生的妻子听到丈夫报名参军上部队的话后,种种话语一时都化作静默,只用“划破手指”这个动作来暗示。或许细心的读者可以猜测水生女人此时复杂的心理活动:既有对丈夫的埋怨,也有为家庭的担忧,更有对亲人离别的不舍之情。这种“不着一言”的留白叙述,给读者更多想象的空间。“半言”的例子如《红楼梦》中林黛玉在潇湘馆里闻得屋外鼓乐之声,问子鹃方知宝玉和宝钗结婚,不由悲从中来,连叫“宝玉……你好……你好……”,这里的“半言”把一腔的悲愤和孤凉之情尽泄而出,令读者回味。
布白记叙法,把隐含的意思曲折地表露,但又不直接表露。运用这类写法要能很好地把握尺度,太隐则读者无法明白,太露则无法称布白。
例文评析
没有作业的暑假
艾菁
暑假来到了。那天上午,我去找那几位原先说好一起去勤工俭学的同学。我们几个幸运地被免试直升本校高中,自然不想白白虚度这个没有作业的暑假。
然而,想不到六个人竟有四个变了卦。一个说要回老家探亲,一个要读暑期班,一个说爸妈不让,一人听说有三个人不去,也表示要放弃,只有我和晴“坚定”如初。
一切不知从何开始,想起《成长的烦恼》里西佛三兄妹查报纸找工作的情景,便找来一大叠报刊,却什么收获也没有。于是,我和晴便决定上街找找看。可是大半条淮海路走下来,就是不好意思开口,倒是两条腿走得又酸又疼。正想打道回府,一张广告映入眼帘:诚招女营业员。看看自己的条件完全符合,不由朝晴一笑。
这是一家新近装修的私人服装店,里面的店员看我和晴站在广告下不走,问:“怎么?想做?上楼找经理。”说着指了指一个搭建巧妙的阁楼,上面有一个男的,透过木栅栏正往店堂里看。晴拉起我就往外走,边走还边用普通话对我讲:“算了算了,人家不会要小孩的!”害得满店堂的人都朝我们看。走到店外面,我甩开晴的手,跟她讲:“你等我,我自己去。”便不顾店堂里人们的惊讶,走到经理室去。谁知我尚未开口,那位经理先说:“已经招满了。”我难堪地笑了笑,怏怏地走出店堂。唉,16岁还是小孩子!
那天晚上,我回忆白天的一切,那五位同学都是“口头革命派”。我决定单独干,于是拧亮台灯,拿出一刀白纸、一盒水彩笔,工工整整地写下:
“勤工俭学自荐”——好标题!有时代感!我自己鼓励自己。
正文如下:“兹有女中学生一名,以优秀成绩毕业于市北中学(市级重点)初中部,即将读市北高中,欲在暑期勤工俭学。此人擅抄写、整理、英文打字,能够辅导小学生功课(英文等)……”
写毕越看越满意,大笔一挥,“刷刷刷”一气抄了40多份,边抄边想过不多时雇佣信便会纷纷寄来,到那时我还可以挑一挑、拣一拣呢!
兴冲冲地,我拿着一张“自荐”给爸爸看。谁知爸爸一看,怒目圆睁:“你准备到街上发传单啊?”
“不,我想贴到广告栏里。”我答道。
“不许!”爸爸不容我多讲,抛出两个字。
正在看电视的妈妈,急忙跑过来,一看到我的“自荐”,忙说:“不许哦,听见吗?让亲戚朋友看见了,还以为我和你爸小气得连零花钱都不给你,害你去做暑期工呢!”
“这又不是丢人的事情。”
爸爸拍拍我的肩膀:“不是我和你妈要面子,世界可不像你想的那样单纯!”
“但也没你们说的那样复杂!”我说道。
妈妈说:“听你爸爸说,随随便便一封信,你晓得是好人还是坏人?万一……唉,外面这种事多了,你别不以为然……”
爸爸拿出一张听课证来,结束了这场争论:“今天我下班回家,帮你在暑期班报了‘新概念’第二册,好好读,心思用到读书上去,听见吗?这种勤工俭学的东西,少想想!”
我只好拿着听课证和40多份“自荐”,悻悻地回到自己的房间。
唉!16岁难道注定是属于ABC的?
……这一个期盼已久的暑假终于结束。
打开抽屉,40多张“自荐”,连同那个勤工俭学的计划,一同成了“过去式”。只有那张“新概念”第二册的学历证明,才是爸妈眼中唯一有用的。他们说:“你这个暑假没有白过!”
是吗?!
点评:
本文记叙了一位女中学生想在暑期中“勤工俭学”的计划夭折过程,反映了中学生要独立去实现自己的计划是何等的艰难。文中有多处运用了留白记叙法。一是设置半言,如妈妈说的话:“万一……唉,外面这种事多了,你别不以为然……”言下之意是不准“我”外出“勤工俭学”。二是“……这一个期盼已久的暑假终于结束。”这省略号即表明暑期里的打算泡汤了。三是结尾句:“是吗?!”用两个标点符号留给读者回味,究竟暑假有没有白过,让读者评判。
窗前,那一缕爬山虎
张俊祥
窗前,有一缕爬山虎。阳春,爬山虎抽出了嫩绿的细条儿,一个劲儿地往上爬。
墙角扔着一团揉皱了的纸,那是放寒假时我从学校带回的奖状。寒假过去十多天了,它一直那样紧紧地蜷在那儿,好像挺安稳。那纸团上的皱痕,仿佛爹那张皱巴巴的脸,使我的心一阵一阵地哆嗦。
“奖状有啥用?呸,它何时能供你吃穿?挣张奖状算啥?有本事给咱家挣几张‘大团结’。过了年别念那破书了,跟爹跑生意去!”
“咣当!”门关紧了。我惘然,想哭,却怎么也哭不出。望着差点儿贴满一面墙的奖状,想着爹以往瞅见奖状的神情,我不知所措。唯有窗前那缕爬山虎,在寒风中摇曳着,偶尔“吧嗒”一声,掉了下去。
爹走了,过了大年初一就走了。临走,还交代娘看好我。听娘说,他到甘肃买银耳去了。
不知干了些什么,年十五都过了。“年十五?”我忽然想到了什么,哦,对了,老师叫我们过了十五去报名呢。
“娘,我要到学校去报名。”
“什么,报名?”娘疑惑地瞪大了眼,“你爹不是说让你跟他跑生意吗?你给我好好待着。”娘掸着身上的土灰,朝我吼道。
“咣当!”又是关门声。
窗前,那一缕爬山虎长得有两寸许,嫩绿嫩绿的。春夜的雨,似乎特别耐人寻味。“滴答、嘀答……”滴在窗台上。窗外的爬山虎吮吸着酥油般的雨水,正暗暗地往上冲。
爹回来了,带着几麻袋银耳。知道我要开学,他匆匆忙忙赶回来的。爹坐在堂屋里,面前的地上,一大片白花花的银耳,发出一阵阵清悠的药香。爹似乎挺兴奋,两只亮幽幽的眼睛在昏暗的灯光下有些怕人,“大后天,你就跟爹到广西做银耳生意去。你这种娃子,十几岁年龄,头脑转得快,有奔头。外头像你这样的,自个儿跑生意的多的是。”爹抹抹溅在嘴角的口水,“咱爷儿俩保准不会蚀本。屋里你娘照应着,等咱爷儿俩跑它几趟,那可就发了!”爹那双铜铃似的大眼睛看着我,又看看那一摊银耳,似乎我也成了一大块银耳。
晨,起雾了,这是早春的雾,缭绕在田间屋旁。村子里,人们还在酣睡。今儿就是爹带我走的日子。
站在桌旁,抚着新书,望着窗外,微亮的天空被淡淡的雾遮住了,那缕爬山虎叶儿上滚动着露珠,它已经绕着窗柱爬到屋檐上了。
许久,我一动不动。忽然,下意识地,我挎起了书包。一个大胆的计划不知咋的突然间形成了:“离开家!”
里屋的门“吱呀”一声打开了,我轻手轻脚跨出门槛、外屋。爹娘还睡得挺熟,毫无声响,我“飘”了出去。嗬,晨雾越来越大,茫茫无际,独我一人,四下一片灰白。走到窗下,我望了望爬上屋檐的爬山虎,几点新绿点缀在白雾间。
我沿着山路走了,也不知去哪里。回头看看,隐约中那一缕爬山虎,已爬到了房顶,可它仍然向着更高更远的地方爬去……
点评:
作者巧妙地设置了爬山虎抽芽生长的镜头,引起人们的遐想。文章开头写“爬山虎抽出了嫩绿的细条儿”,暗示“我”内心的波澜。中间又写“爬山虎长得有两寸许,嫩绿嫩绿的……正暗暗地往上冲”,隐喻“我”正积蓄力量。结尾处则写“隐约中那一缕爬山虎,已爬到了房顶,可它仍然向着更高更远的地方爬去……”,表达了“我”为求学而离家出走的坚定信念。这三条都写物,借物来点出内心的变化,这也是留下空白,让读者从情节发展中去体味其真实的含义。
文题演练
题目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车让人,让出一份安全;车让车,让出一份秩序;人让车,让出一份文明;人让人,让出一份友爱。在现实生活中,这类“让”的现象实在很多。在家庭中,可以让出浓浓的亲情;在校园里,可以让出深厚的友谊;在社会上,可以让出和谐的天地……
请以“让”为话题,自选角度,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
写作要求:
①题目自拟。
②写成记叙文。
写作提示:
话题紧扣时代脉搏,贴近学生心理,人人有事写,有理揭,易写。但要写好,一要明晰审题,二需巧妙构思,三得精选文体。
就审题而言,“让”这个作文话题,把握起来并不困难,但“让”的含义还须深透理解。古人云:“厚人自薄谓之让。”(《贾子·道术》)意思是把本该属于自己的方便、好处让给别人。如果不能扣住这一点,就很容易偏离题义。
就构思而言,本题可以实写,写让物,让座,让荣誉,让待遇,这些较实的题材,容易写成充实具体的文章,缺点就是因为是浅层次的构思,题材容易撞车;本题可以虚写,在网络游戏前主动避让,在针锋相对时选择退让,在遭遇不公时不妨忍让,这些较虚的题材,避开大路走小径,容易写出新东西;也可以逆向构思,引入与时俱进的崭新理念,比如“过于谦让,只会坐失良机”、“让步,必须把握好度”、“放出眼光,当仁不让”、“互让才能双赢,互不相让则两败俱伤”等观点。如此构思,新颖脱俗,作文成功大半。
就文体而言,可以通过日记连缀,展示谦让双方的心理变化轨迹和感悟;可以通过穿插小标题,写出几个关于让贤的故事,抒写自己对此事的体会;可以通过书信的形式,谈谈对谦让的看法;可以通过辩论记录的形式,展示针锋相对的观点;可以通过明确一个中心句并在文中反复出示,起到强化文旨、美化结构的作用;可以通过童话、寓言的形式,演绎人类社会里与“让”有关的喜怒哀乐。
佳作展示
自行车上的空间
爸爸的自行车上,有一个怎么也填不满的空间,那是我让出的,同样是爸爸让出的。可是那空间又不是满满的,它填满了我对爸爸的爱,同样有爸爸深沉的父爱。
小时候,爸爸的自行车载着我风里来,雨里去。那时的我很稚嫩,爸爸很胖。我坐在后面,总爱与爸爸争夺坐垫与后座之间的空间。我叫着嚷着,爸爸憨憨地笑着,不时发出好像很吃力的声音。最后,赢的总是我。我总把头高高昂起,常胜将军一般威风凛凛。还不忘“守住阵地”,用手抓着本属于爸爸的坐垫后端。殊不知,爸爸肥胖的身躯占有的空间却是那么那么少。
幼稚的我不知是爸爸让着我,总以为爸爸不如自己。于是我更加过分了,爸爸有时甚至站着骑车……
后来,爸爸病了,那么虚弱,那么瘦!站在他的病床边,我忽地似乎懂了什么。往日的碎片冲撞着我的思想。我看到了,看到一位胖爸爸努力让给车后的小女儿更多空间。
爸爸终于康复了。我,那个曾经不懂事的女儿再次坐在他的自行车上,我看见他的背,那么瘦。他的身体习惯性地朝前坐着。爸爸,你还在让给女儿更多的空间吗?
晚风吹来,吹湿了我的眼眸。我好想,给爸爸让出地方。可是他早已不需要了——他那么瘦。我的想法,太迟太迟了!
但是,我还是轻轻对爸爸说了一句:“爸,后面位置大,朝后坐点吧。”我看见爸爸笑了,也许在这一刻,他明白了:女儿正在用一颗读懂父爱的心为他让出空间。
小时候,爸爸用“让”装点女儿上学的路;后来,女儿悄悄读懂爸爸“让”的爱;而现在,女儿和爸爸共同用爱让出自行车上那美妙的空间。那空间,注定永远填不满。然而充满它的,是爸爸“让”出的爱。
爸爸,再向后坐一点吧……
跟陌生人说话
刘心武
父亲总是嘱咐子女们不要跟陌生人说话,尤其在大街、火车上等公共场所。这条嘱咐在他常常重复的诸如还有千万不要把头和手伸出车窗外面等训诫里,一直高居首位。母亲就像安徒生童话《老头子做事总是对的》里面的老太太,对父亲给予子女们的嘱咐总是随声附和。但母亲在不要跟陌生人说话这一条上却并不能率先履行,而且,恰恰相反,她在某些公共场合,尤其是在火车上,最喜欢跟陌生人说话。
有回我和父母同乘火车回四川老家探亲。去的一路上,同一个卧铺间里的一位陌生妇女问了母亲一句什么,母亲就热情地答复起来,结果引出了更多的询问,她也就更热情地絮絮作答。父亲望望她,又望望我,表情很尴尬,没听多久就走到车厢连接处抽烟去了。我听母亲把有几个子女都怎么个情况,包括我在什么学校上学什么的都说给人家听,急得我直用脚尖轻轻踢母亲的鞋帮。母亲却浑然不觉,乐乐呵呵一路跟人家聊下去。她也回问那妇女,那妇女跟她一个脾性,也絮絮作答,两个说到共鸣处,你叹息我摇头,或我抿嘴笑你拍膝盖。探亲回来的路上也如是,母亲跟两个刚从医学院毕业分配到北京去的女青年言谈极欢。虽说医学院的毕业生品质可靠,你也犯不上连我们家窗外有几棵什么树也形容给人家听呀。
母亲的嘴不设防。后来我细想过,也许是,像我们这种家庭,上不去够天,下未坠进坑里,无饥寒之虞,亦无暴发之欲,母亲觉得自家无碍于人,而人亦不至于要特意碍我,所以心态十分松弛,总以善意揣测别人,对哪怕是旅途中的陌生人,也总报以一万分的善意。
……
母亲84岁谢世,算得高寿了。不仅是父亲,许多有社会经验的人都谆谆告诫——不要跟陌生人说话,实在是不仅在理论上颠扑不破,而且因不慎与陌生人主动说了话或被陌生人引逗得有所交谈,从而引发出麻烦、纠缠、纷争、骚扰乃至于悲剧、惨剧、闹剧、怪剧的实际例证太多太多。但母亲84岁的人生经历里,竟没有出现一例因与陌生人说话而招致的损失,这是上帝对她的厚爱,还是证明着即使是凶恶的陌生人,遭逢到我母亲那样的说话者,其人性中哪怕还有萤火般的善,也会被煽亮?
父母都去世多年了。母亲与陌生人说话的种种情景,时时浮现在心中,浸润出丝丝缕缕的温馨。但我在社会上为人处事,却仍恪守着父亲那不要跟陌生人说话的遗训,即使迫不得已与陌生人有所交谈,也一定尽量惜语如金,礼数必周而戒心必张。
前两天在地铁通道里,听到男女声二重唱的悠扬歌声,唱的是一首我青年时代最爱哼吟的《深深的海洋》:
深深的海洋,
你为何不平静?
不平静就像我爱人
那一颗动摇的心……
歌声迅速在我心里结出一张蛛网,把我平时隐藏在心底的忧郁像小虫般粘在了上面,瑟瑟抖动。走近歌唱者,发现是一对中年盲人。那男士手里,捧着一只大搪瓷缸,不断有过路的人往里面投钱。我在离他们很近的地方站住,想等他们唱完最后一句再给他们投钱。他们唱完,我向前移了一步。这时那男士仿佛把我看得一清二楚,对我说:“先生,跟我们说句话吧。我们需要有人说话,比钱更需要啊!”那女士也应声说:“先生,随便跟我们说句什么吧!”
我举钱的手僵在那里再不能动,心里涌出层层温热的波浪,每个浪尖上仿佛都是母亲慈蔼的面容……母亲的血脉跳动在我喉咙里。我意识到,生命中一个超越功利防守的甜蜜瞬间已经来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