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文]
太行①、王屋(2二)山,方(3七百)里,高万仞④。本在冀州⑤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⑦,年且(8九十),面⑨山而⑩居。惩(11)山北之(12)塞,出入之(13)迂(14)也,聚室而谋(15)曰:“吾与汝(16)毕力平险(17),指通豫(18)南,达乎(19)汉阴(20),可乎?”杂然(21)相许。其妻献疑(23)曰:“以(24)君(25)之力,曾(26)不能损(27)魁父之丘(28),如太行、王屋何(29)?且(30)焉(31)置土石?”杂曰:“投诸(32)渤海之尾(33),隐土(34)之北。”遂率子孙荷担(35)者三夫(36),叩(37)石垦(38)壤,箕畚(39)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40)氏(41)之孀妻(42)有遗男(43),始龀(44),跳(45)往助之。寒暑易节(46),始一反焉(47)。
河曲(48)智叟(49)笑而止之(50)曰:“甚矣,汝之不惠(51)。以(51)残年(53)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54),其(55)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56)曰:“汝心之(57)固(58),固不可彻(59),曾不若(60)孀妻弱子(61)。虽(62)我之(63)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64)也,而(65)山不加(66)增,何苦(67)而(68)不平?河曲智叟亡以(69)应(70)。
操蛇之神(71)闻之,惧其不已(72)也,告之(73)于(74)帝(75)。帝感其诚(76),命夸娥氏(77二)子负(78二)山,一厝(79)朔东(80),一厝雍(81)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82)断(83)焉(84)。
[注 释]
①太行(háng):山名,在山西高原和河北平原之间。②王屋:山名,在今山西省阳城县西南。③方:古代表示面积的用语,指纵横见方。(4万)仞(rèn):形容极高。仞,古七尺或八尺。⑤冀(jì)州:古代九州之一,包括今山西、陕西间黄河以东,河南和山西间黄河以北,以及山东西北、河北东南部地区。⑥河阳:黄河北岸。河,古代专指黄河。阳,山的南面或水的北面。⑦者:语气助词,表示停顿。⑧且:副词,将近。⑨面:面对着,名词用如动词。⑩而:连接状语“面山”和谓语“居”,不译。(11)惩:戒,引申为“苦于”。“惩”字后面省略了介词“于(被)”。(12)之:结构助词,取消句子“山北塞”的独立性。(13)之:结构助词,取消句子“出入迂”的独立性。(13)迂(yū):迂回,绕远。(15)聚室而谋:集合家人商议。室,内室,引申为家,这里借指全家的人。(16)汝:你们,一般在长辈称晚辈时用。文言文里的人称代词单数与复数的形式相同。(17)毕力平险:竭尽全力削平阻碍出行的高山。毕,尽。平,削平,铲平,形容词用如动词。险,指险峻的大山,形容词用如名词。(18)指:手指,名词在句中作状语,意为像手指般直。(18)豫(yù):古九州之一,包括今河南黄河以南、湖北南漳县以西一带。(19)乎;介词,到。(20)汉阴:汉水之南。阴,山的北面和水的南面叫“阴”。(21)杂然:纷纷地,七嘴八舌地。然,……的样子。(22)相许:应允他。相,单指动作的受事者一方(愚公)。许,应允,赞许。(23)献疑:提出疑问。(24)以:凭,靠,介词。(25)君:您,上古对男子的尊称,中古以后也可以尊称女子。(26)曾:竟,还。(27)损:减少,削低。(28)魁父之丘:魁父这样的小山。魁父,又叫“魁阜”,在河南省开封县境内。之,这,这样的,指示代词。丘,小山。(29) 如……何:古汉语中常用的一种固定结构,相当于“把……怎么办”、“拿……怎么样”。(30)且:况且。(31)焉:疑问代词,哪里。(32)诸:之于,合音兼词。(33)尾:边上。(34)隐土:即薄州,东北的平原。(35)荷(hè)担:挑担子。荷,扛,担。(36)夫:成年男子。(37)叩:击,敲碎。(38)垦:用力翻土,这里指挖。(39)箕畚(běn):用箕畚,名词作状语。箕,装土石等的工具。畚,用竹篾或草绳编成的盛物工具。(40)京城;复姓。(41)氏;上古时氏是姓的分支,只有贵族才有氏,平民没有;汉魏以后,姓氏相合,姓也叫氏。(42)孀(shuāng)妻:寡妻。(43)遗男:父亲死后才出生的遗腹子。(44)始龀(chèn):刚换牙,大约七八岁。(45)跳:动词作状语,欢跳着。(46)寒暑易节:冬夏换季,代指一年。寒,指冬。暑,指夏。易,更换,动词。(47)始一反焉:才回来一次啊。反,同“返”。焉,语气助词,可译为“啊”。(48)河曲:古地名,在山西芮城县风陵渡一带,黄河自北向南,到这里折向东,所以叫河曲。(49)叟:老头,老者。(50)笑而止之:笑着制止他。止,使之止,使动用法。(51)甚矣,汝之不惠:“汝之不惠甚矣”的倒装句,把谓语“甚矣”提到主语之前,表示强调。之,取消“汝不惠”的独立性,不译。惠,同“慧”,聪明。(52)以:凭。(53)残年:余年,暮年。(54)毛;这里指山上的草木。(55)其:语气助词,用在句子开头,加强反问语气。(56)息:呼吸,这里指叹气。(57)之:结构助词,取消“心固”这个句子的独立性。(58)固:四面闭塞,坚固,引申为固执。(59)彻:通,开窍。(60)不若:不如。(61)弱子:幼小的孩子。弱,年幼,年少。(62)虽:即使。(63)之:取消“我死”这个句子的独立性,使它成为一个分句。(64)匮(kuì):缺乏。(65)而:可是。(66)加:副词,更。(67)何苦:哪愁。何,哪里,怎么。苦,忧愁,担心。(68)而:在句子中舒缓语气,不译。(69)亡(wū)以:无以,意思是“没有什么用来……”。亡,同“无”。(70)应(yìng):答。(71)操蛇之神:山神,在神话里他手里拿着蛇。操,持。(72)已:止。(73)之:这。指愚公移山这件事。(74)于:向。(75)帝:神话中的天帝。(76)感其诚:“感于其诚”的省略。于,被。(77)夸娥氏:神话里的大力神。(78)负:背起。(79)厝(cuò):同“措”,放置。(80)朔东:朔方东部,山西北部一带。(81)雍:雍州,古九州之一,在陕西、甘肃一带。(82)陇:通“垄”,山冈,高地。(83)断:阻隔。(84)焉:了。
[译 文]
太行、王屋(这)两座山,方圆有七百里,高达万仞。本来在冀州的南面,黄河的北岸。北山的愚公,快九十岁了,)面对着太行、王屋住着。(愚公)苦于山北交通阻塞,出进绕远,召集全家来商量说:“我同你们尽全力铲除这两座险峻的(大山),一直通到豫州的南部,达到汉水的南岸,行吗?”(大家)异口同声地表示赞同。他的妻子提出了疑问,说:“凭着你的(那点)力气,就连魁父这样的小山都不能削平,能把太行山,王屋山怎么样?再说,把挖下来的土石搁到哪里去呢?”大家一齐说:“把它扔到渤海边上,隐土的北边。”(愚公)于是带领子孙中三个能挑担子的人,破石挖土,用畚箕运到渤海边上。邻居家京城氏的寡妇有个遗腹子,刚刚换牙(才七,八岁),(也)又跳又蹦地去帮助他们(移山)。(大家)寒暑换季才回一趟家。
黄河曲折处的智叟笑着劝阻愚公说:“你(太)不聪明了。凭着(你)这样大的岁数和(这点)剩下的气力,就连这座山上的一根草都毁不了,(又)能把这么多的土石怎么样?”北山愚公长叹道:“你这个人思想(真)顽固,都顽固到开不了窍(的程度了),竟不如寡妇那年幼力弱的孩子。(你想),即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啊;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没个尽头啊,可是山却不会增高,何愁(挖它)不平呢?”河曲智叟(听了)无话可答。
手持蛇的山神得知这事,害怕愚公他们不停地(挖下去),把这事禀告了天帝。天帝被愚公的精诚所感动,命令天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起两座山,一座放在朔方东部,一座放在雍州南面。从此,(从)冀州之南(到)汉水的南岸,(再也没有)高山阻隔其间了。
[鉴 赏]
这则古代著名的寓言,说的是愚公率领子孙移山的故事。
故事一开始,先介绍太行、王屋二山,突出它的面积大峰岭高,并点出它原来的位置,为后文设下伏笔;继而写愚公决心移山,取得家人支持,立即行动;再写愚公和智叟关于山是否可移的辩论,显示出愚公为了追求幸福的未来而挖山不止的决心和坚韧不拔的毅力;结尾写天帝既感动又担心,愚公的愿望终于在天神的干预下以另一种方式得以实现。
作者运用了衬托和对比的写法来突出愚公精神的伟大。故事里写家人的“杂然相许”、邻居“始龀”的“弱子”“跳往助之”和天帝都被他的决心感动的神话,从不同的侧面衬托出愚公精神的巨大感召力。作者又通过两座山的高大同决心移山的愚公的“残年余力”的对比,显示移山的艰难和愚公决心的坚定。特别是通过愚公与智叟两个人物的对比,说明愚公移山,看似愚蠢,但他能从长远的观点看问题,为子孙后代造福而坚定不移,才是真正的大智;而智叟自以为明智,目光短浅,畏首畏尾,才是真正的愚蠢,可见“愚公实智,智叟实愚”。作者故意用反语给他们取名,为的是增强讽刺的效果,在智与愚的对比中突出愚公的大智大勇。
故事的神话色彩很浓厚,对待愚公挖山,操蛇之神却“惧其不已”,这是为什么,莫非古人已预感到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狂妄想法是值得担忧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