诽的解释|诽的意思|“诽”字的基本解释
“诽”字最早的意思是批评、指责他人的过错,并没有贬义。《墨子》中说:“诽,明恶也。”“明恶”就是指明邪恶。古代的“诽谤”、“诽议”等词都指合理的批评指责,而不是无中生有的诋毁。从字形上来看,“诽”就是指出他人之非,非就是过错,所以由“言”和“非”两个偏旁组成。“谤”也是指批评指责,没有贬义。所以“诽”和“谤”两个同义词组合到一起构成一个新词“诽谤”。
相传尧舜之时为了让百姓们有个表达意见的地方,便竖立一根木柱,让人们在上面书写意见,这根木柱被称为“诽谤木”。这“诽谤木”具体是怎么个使用法,由于文献中缺乏明确的记载,今天已难知其详了。《吕氏春秋》中说:“尧有欲谏之鼓,舜有诽谤之木。”东汉学者高诱解释说,“诽谤之木”就是“书其过失以表木也”。意思是说将统治者的过失直接写在诽谤木上。从情理上来推断,人们的意见不大可能直接写在诽谤木上,如果那样的话,前人写了之后后人就很难再写了,虽然古代有用刀子削刮的办法,但反复削刮是不行的。而且“诽谤木”面积也很有限,写不了多少意见。估计诽谤木只是张挂诽谤书的地方,相当于今天的意见栏,人们有什么意见写在木板上,然后把木板挂在诽谤木上。
这种意见栏立在什么地方呢?有人说是在朝廷,有人说是在十字路口。按照前一种说法,诽谤木全国只有一根,凡提意见的人都要跑到朝廷来提,这可难为了想提意见的人。按照后一种说法,诽谤木可能全国到处都有,这对提意见的固然很方便,但意见是提给政府的,政府是怎样收集这些散落各十字路口的意见的则又成了问题。晋代崔豹在《古今注》一书中说,诽谤木就是后世的华表。这就是说后世的华表是古代诽谤木的遗存。对华表,今天的中国人并不陌生,因为北京天安门前两旁至今仍矗立着汉白玉雕刻的华表,华表已成为中华文明的象征。但对它以前曾是百姓意见栏的身世,今天的人们知道的就不是很多了。
诽谤木虽然是先秦时期的一种传说,但远古时期可能确实存在过,因为我们在后世民俗中仍能找到实证。清太祖努尔哈赤在天命五年,即1620年,曾下了这样一道诏谕,诏谕中说,凡是百姓们有什么要申诉的,为避免难以上达,可在宫门外竖立两根木柱,想申诉的,写好后悬挂在木柱上,这样就可以看得到。诏谕一下,下情直接上达,存在的问题很快得到处理,受到百姓的热烈欢迎。清太祖立木纳谏言的做法为我们了解尧舜之时诽谤木的使用情况提供了很好的佐证。
进入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后,政治上实行专制独裁统治,统治者大都拒谏饰非,不愿听取批评意见。先秦史书《国语》中记载了这样一件事:周厉王暴虐无道,都城的百姓们私下予以指责,周厉王为了堵住百姓们的嘴,便让一些巫婆神汉监督批评他的人,巫婆神汉的小报告一打上去,批评者则被杀头。封建统治者对待群众批评的态度于此可见一斑。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因直言进谏而送了身家性命的人可以说是史不绝书。在这种政治形势下,下层的批评意见往往被统治者视为无中生有的诋毁,于是“诽”字褒义的批评便成了贬义的诋毁,批评的意义渐渐消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