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秦庭之哭》什么意思|出处来源|词义|词由

成语《秦庭之哭》什么意思|出处来源|词义|词由

秦庭之哭:qín tíng zhī kū

词源:《左传·定公四年》:“申包胥如秦乞师,……立依于庭墙而哭,日夜不绝声,勺饮不入口,七日。秦哀公为之赋《无衣》,九顿首而坐。秦师乃出。”

词由:立誓要为父兄报仇的伍子胥,终于策动了吴王阖闾,兴兵攻破了楚国的郢都,掘出了杀害他父兄的楚平王的尸体,鞭三百,算是出了气。(参看“倒行逆施”)伍子胥的朋友申包胥见他为报私仇,背叛祖国,十分激愤,决意为复兴楚国向秦国求援。尽管申包胥振振有词,秦哀公就是不愿意打仗,只是敷衍申包胥。后来,秦哀公干脆不理睬他了。申包胥急得没法,就在朝堂靠墙站着,哭声日夜不绝,连一口水也不喝。哭到第七天,申包胥已经倒在地上,不省人事。秦哀公被感动了,当即把他救醒,并且向他朗诵了“拿起武器对付共同敌人”的《无衣》诗。中包胥知道秦哀公决定出兵了,便一连叩了九个头,表示最深重的谢意。不久,秦、楚合力打败了吴军,楚国逐渐恢复了。

词义:痛哭于秦国的朝庭。指哀求别国出兵救助。

书证:北周·庾信《庾子山集·哀江南赋》:“鬼同曹社之谋,人有秦庭之哭。”清·蒲松龄《聊斋志异·禽侠》:“三日不返,其去作秦庭之哭,可知矣。”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第二十三章:“我只能用下策,派人向绵竹作秦庭之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