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拒人于千里之外》什么意思|出处来源|词义|词由

成语《拒人于千里之外》什么意思|出处来源|词义|词由

拒人于千里之外:jù rén yǔ qiān lì zhī wài

词源:《孟子·告子下》:“訑訑之声音颜色距人于千里之外。”

词由:战国时候,鲁国打算任用孟子的学生乐正子主持国政。孟子知道此事,非常兴奋,高兴得睡不着觉。孟子的另一个学生公孙丑便问他为什么这样高兴。孟子说:“乐正子是个能听取别人意见的人。如果一个人能听取别人的意见,那么天下的人就会从千里以外赶来把好的意思告诉他。凭这一点来治理天下,也就能应付自如了。假如不喜欢听取别人的意见,那就会‘距人于千里之外,士止于千里之外’。乐正子能治理好鲁国,是没有问题的了。”公孙丑听后,也同孟子一样高兴了起来。

词义:把别人的意见拒之千里之外。形容一个人态度傲慢,使人无法接近。

书证:清·李宝嘉《场现形记》第二十五回:“词色之间也就和平了许多,不象前天拒人于千里之外了。”